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学前教育(专升本)
专业代码:040106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课程代码:(14492)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学前专业(专升本)
《学前儿童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的观察与评价》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的过程性考核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必考课程。本课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了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常用的观察方法,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出建议,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解读的能力,促进其保教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理解幼儿发展理论;
2.理解常用观察方法的适用条件;
3.能根据不同观察目标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进行幼儿观察,在不断反省基础上提高解读幼儿行为的水平。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认识又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它阐明的是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的关系,因而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知识,宜在先修《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程。对于已具备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水平的考生来说,本课程的重点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方法,提高观察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认识儿童行为观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理解观察的含义,了解观察与教师工作的关系。能区分不同的观察类型,并理解观察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观察的含义
1.观察的含义及过程
2.日常观察与专业观察的区别
第二节 行为与行为观察
1.行为的含义
2.行为观察
第三节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意义
1.对幼儿的意义
2.对家长的意义
3.对教师的意义
第四节 幼儿行为观察的分类
1.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4.抽样观察
第五节 成为专业观察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1.内在观察动机
2.操作性定义界定
3.观察工具的选择
4.记录与反省的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1.观察的含义
2.行为观察的含义与内容
3.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价值
4.幼儿行为观察的分类
5.成为专业观察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观察的含义;行为观察的含义;
2.领会:观察的要素;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不同观察分类的区别;观察者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第二章 幼儿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儿童发展的整体观,能运用不同视角解读幼儿行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1.不同视角的整体观
2.运用整体观观察幼儿的行为
第二节 幼儿行为的理论解读
1.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理论在幼儿观察中的价值
2.运用儿童发展理论解读幼儿行为
(三)考核知识点
1.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2.发展理论在幼儿观察中的价值
3.用儿童发展理论解读幼儿行为
(四)考核要求
1.领会:理解不同视角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儿童发展理论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的价值。
2.应用:能初步应用不同发展理论尝试解读儿童的行为。
第三章 幼儿行为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观察者在选择观察方法、描述观察行为、分析观察记录中的常见问题;理解儿童观察中的观察伦理问题;能对观察记录和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观察方法的问题
1.观察方法与观察目标不匹配
2.观察方法运用不当
第二节 观察记录的问题
1.观察记录过于主观
2.忽略行为发生的过程
第三节 观察分析的问题
1.分析缺乏有效性
2.缺少后续观察设计
第四节 观察伦理的问题
1.观察前未获得监护人知情同意
2.过度解读观察记录
3.观察记录资料运用何保存不当
(三)考核知识点
1.观察方法选择与运用
2.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3.观察分析的有效性
4.观察伦理的问题
(四)考核要求
1.领会:能根据观察目标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儿童观察中的观察伦理问题;
2.应用:能对观察记录和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
第四章 运用《指南》科学观察幼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指南》的主要内容;理解《指南》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能运用《指南》科学观察幼儿,并基于观察和分析为幼儿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指南》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1.《指南》内容介绍
2.《指南》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第二节 运用《指南》科学观察幼儿
1.根据《指南》选择恰当的观察主题
2.根据《指南》科学分析幼儿行为
3.根据《指南》有效指导教师教学
(三)考核知识点
1.《指南》的主要内容。
2.《指南》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3.如何运用《指南》选择观察主题。
4.如何运用《指南》分析幼儿行为。
5.如何运用《指南》有效指导教师教学。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指南》的主要内容
2.领会:《指南》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3.应用:能运用《指南》分析幼儿行为并能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章 描述观察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比不同描述观察法的优缺点;能运用不同的描述观察法进行观察并分析幼儿行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日记描述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日记描述法的含义与分类
2.日记描述法的运用
3.日记描述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轶事记录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轶事记录法的含义与分类
2.轶事记录法的运用
3.轶事记录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 实况详录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实况详录法的含义
2.实况详录法的运用
3.实况详录法的优缺点
第四节 班级儿童日志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班级儿童日志的含义
2.班级儿童日志的运用
3.班级儿童日志的优缺点
(三)考核知识点
1.日记描述法的运用
2.轶事记录法的运用
3.实况详录法的运用
4.班级儿童日志的运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不同描述观察法的概念。
2.领会: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对比不同描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3.应用:运用不同的描述观察法撰写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并能结合《指南》科学分析与解读。
第六章 图表观察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不同的图表观察法的使用条件与优缺点;能根据观察目标运用图表进行观察并合理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追踪观察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追踪观察法的含义与分类
2.追踪观察法的运用
3.追踪观察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社交图形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社交图形法的含义与分类
2.社交图形法的运用
3.社交图形法的优缺点
(三)考核知识点
1.追踪观察法的运用
2.社交图形法的运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不同图表观察法的概念。
2.领会:不同图表观察法的运用及优缺点。
3.应用:能根据观察目标运用图表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并合理分析。
第七章 取样观察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应用条件。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选择取样观察法并分析幼儿行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时间取样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时间取样法的含义
2.时间取样法的运用
3.时间取样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事件取样法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事件取样法的含义
2.事件取样法的运用
3.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
(三)考核知识点
1.取样观察法的分类。
2.时间取样法的运用。
3.事件取样法的运用。
(四)考核要求
1.领会:运用不同取样法的条件。
2.应用:能根据观察目标选择取样法进行观察实践,并能合理分析与提出对策。
第八章 评价观察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不同评价观察法的适用条件;对比不同评价观察法的优缺点;学会设计不同的评价观察记录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行为核检表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行为核检表的含义
2.行为核检表的运用
3.行为核检表的优缺点
第二节 频次记录法
1.频次记录法的含义
2.频次记录法的运用
3.频次记录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 持续时间记录法
1.持续时间记录法的含义
2.持续时间记录法的运用
3.持续时间记录法的优缺点
(三)考核知识点
1.不同评价观察法的概念。
2.不同评价观察法的应用条件与优缺点。
(四)考核要求
1.领会:运用不同评价观察法的条件;不同评价观察法的优缺点。
2.应用:能根据观察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观察法并设计观察表。
第九章 访谈与观察有机结合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访谈的分类;理解对幼儿访谈的注意事项;能从不同视角设计幼儿访谈提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访谈概述
1.访谈的含义
2.访谈的分类
3.对幼儿访谈的意义
第二节 幼儿访谈的特殊性
1.幼儿的特殊性
2.幼儿访谈的特殊性
3.如何对幼儿进行访谈
第三节 访谈与观察有机结合
1.研究角度
2.教育教学角度
(三)考核知识点
1.访谈分类与价值
2.幼儿访谈的特殊性
3.访谈与观察如何有机结合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访谈的概念与分类。
2.领会:幼儿访谈的特殊性;幼儿访谈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比较不同视角的访谈与观察如何有机结合。
3.应用:根据研究或教学需要设计一个幼儿访谈提纲。
第十章 观察程序及自我反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观察实施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能按照程序完成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学会对观察中的误差等问题进行自我反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观察实施的一般程序
1.准备阶段的阶段
2.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
3.分析资料并做出判断
第二节 观察中的自我反省
1.观察误差
2.观察记录
3.观察推论
(三)考核知识点
1.观察实施的一般程序
2.观察中的自我反省
(四)考核要求
1.领会:观察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2.应用:能按照程序撰写观察报告,并能主动反省观察中的主观性等问题。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学前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李晓巍编著:《幼儿行为观察与案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1 版。
推荐参考书:
[英]约安娜•帕莱奥罗格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组织编译 李晓巍等译:《儿童观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 1 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着重掌握等。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
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内容一共分为十章,知识范围较广,也有一定深度。这十个方面的内容是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也是幼儿发展观察与评价最基本的内容。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从知识点、知识块到知识体系深入领会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育实践,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考生应善于把幼儿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应用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科学地学习
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善于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教育问题。应先阅读大纲,抓住重点、要点,而后系统地学习教材。从细节看到整体,再从整体回到细节。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全年、学期计划,还要制定分阶段的单元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应用;综合应用。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认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目,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50%,应用占 3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