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861教育科学方法论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教育管理(专升本)
专业代码:340101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方法论

课程代码:(13861)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教育科学方法论》(专升本)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科学方法论》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具有客观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特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必考课程。设置本课程,旨在向考生介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使广大考生通过《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形成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研素养,为他们日后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较全面地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内容共十五章。第一、二、三章分别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第四、五、六、七章分别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五种基本方法;第十三、十四、十五为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整理与表达。本课程的重点是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章。难点是教育实验、教育理论研究及定量资料的分析。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认识又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它阐明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难度较大,要求高。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了解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认识和理解如何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界说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面的内容,以及在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3.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性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
4. 分别从研究的目的、功能,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如何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 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
3. 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
4.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2)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描述研究、实验研究
2. 领会:(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2)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性和特殊特性(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的重要意义
3. 简单应用:(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4. 综合应用:
(1)从教育研究中需要的各种研究方法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2)明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描述研究、阐释性研究等基本的研究类型,能够根据研究的材料区分出不同的研究类型

第二章 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萌芽的过程以及萌芽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 近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化。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弗兰西斯·培根、夸美纽斯、笛卡尔等人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方法;该时期主要的五个发展特点
3.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20 世纪初至今,国外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五个发展特点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 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育跨文化研究
2. 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3. 近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化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4.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5.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生态化(2)跨文化研究
2. 领会:(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近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化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3)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3. 简单应用:(1)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阶段
4. 综合应用(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及思维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和基本观点,理解并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五种理论:实践反映论、普遍联系论、运动发展论、对立统一论、质量互变论。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
1. 归纳和演绎及类比。归纳与演绎的定义、类型及作用,以及二种方法的类比
2. 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定义类型和运用分析这种方法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综合的定义和运用综合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3. 比较和分类。比较和分类的定义、类型和运用这两种方法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分类的两个作用
4. 系统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应用系统思维方法时的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与内容
2. 教育科学方法论的涵义
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4.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归纳的定义以及归纳的类型、作用;演绎的定义以及类型与作用;分析的定义与类型以及运用分析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综合的定义与运用综合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比较的定义与类型以及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分类的定义与类型与作用以及运用分类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系统思维方法的定义以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系统思维方法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
(2)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系统思维方法
2. 领会:(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3. 简单应用:(1)归纳的类型与作用(5)演绎的类型与作用(6)分析的类型(3)比较的类型(4)分类的类型及作用
4. 综合应用:(1)运用分析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2)运用综合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3)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4)运用分类这一思维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5)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系统思维方法

第四章 选择研究课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把握如何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掌握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过程与原则,学会选题的方法及步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
1. 问题、课题与选题。问题的含义与特征、课题的含义与特征
2. 正确选择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过程与原则
1. 发现问题
2. 选择课题的原则。选择课题的三条原则:意义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及步骤
1.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
2.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1. 选择课题的原则
2. 课题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主要方法
4.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步骤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问题的含义及特征(2)课题的含义及特征
2.领会:(1)正确选择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必要性(2)选择课题的原则(3)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主要方法
3.简单应用:(1)从哪几个方面发现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2)课题意义的主要表现
4.综合应用:(1)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的步骤

第五章 文献检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分类,把握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教育科学文献检索的原则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文献检索概述
1. 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
2. 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 教育科学文献的种类。依据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按文献加工程度、按文献的表现形式划分文献的种类
2. 教育科学文献的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在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之中
第三节 教育科学文献检索的原则和方法
1. 文献检索的原则
2. 文献检索的步骤
3. 文献检索的方法
4. 分析整理文献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科学文献的概念
2. 教育科学文献的种类
3. 教育科学文献的主要分布
4. 文献检索的原则
5. 文献检索的步骤
6. 文献检索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科学文献的概念(2)顺查法(3)逆查法(4)引文查找法
2. 领会:(1)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文献检索的原则(3)文献检索的方法(4)文献阅读的方法
3. 简单应用:(1)教育科学文献的主要分布
4. 综合应用:(1)文献检索的步骤

第六章 形成研究假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研究假设的概念,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掌握研究假设的类型与提出假设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研究假设概述
1. 研究假设的概念
2. 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类型与提出假设的方法
1. 研究假设的类型。依据理论假设的复杂程度、理论假设的性质来划分不同的类型。
2. 提出假设的方法
3. 提出假设的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1. 研究假设的概念
2. 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4. 研究假设的类型
5. 提出假设的方法
6. 提出假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7. 提出假设的步骤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研究假设的概念
2. 领会:(1)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3)研究假设的类型
3. 简单应用:(1)提出假设的方法(2)运用归纳法提出假设应注意的问题(3)运用演绎法提出假设应注意的问题(4)提出假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4. 综合应用:(1)提出假设的步骤

第七章 制定研究计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随机化抽样的方法,掌握教育科学方案的内容及拟定教育科研计划应注意的问题及研究变量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明确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法
1. 明确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2. 选择研究方法
第二节 选择研究对象
1. 总体、个体与样本
2.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
第三节 分析研究变量
1. 变量的种类
2. 选择研究变量
3. 确定目标变量
4. 辨别无关变量
第四节 拟定教育科学研究方案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内容
2. 拟定教育科研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
1. 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2.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
3. 教育科学方案的内容及拟定教育科研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4. 研究变量的概念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研究变量的概念
(2)单纯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3)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领会:(1)随机化抽样的方法(2)教育科学方案的内容
3. 简单应用:(1)确定因变量主要包括的工作
4. 综合应用:(1)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2)拟定教育科研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章 教育观察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育观察法的概念,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教育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概述
1. 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 教育观察法的特点。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2. 教育观察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1. 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教育观察法的实施主要包括教育观察设计、教育观察的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几个环节
2. 运用教育观察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 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4.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5. 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教育观察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教育观察法的实施主要包括的环节
6. 运用教育观察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 领会:(1)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2)教育观察法的功能(3)教育观察法的类型(4)教育观察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5)材料记录的类型与方法(6)运用教育观察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 简单应用:(1)教育观察法的实施主要包括的环节
4. 综合应用:(1)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2)在实施观察时,除了遵循基本原则外,还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教育调查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领会教育调查法的概念、特点、类型,了解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掌握教育调查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调查法概述
1. 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2. 教育调查法的特点。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1. 根据调查目的分类。可分为现状调查、区别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2. 根据调查对象的抽样范围分类。可非为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3. 根据调查的手段分类。可分为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
第三节 教育调查法的设计
1. 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
2. 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表以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第四节 教育调查法的实施
1. 选拔、培训调查人员
2. 具体实施教育调查
3. 整理、总结调查结果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2. 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4. 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5. 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
6. 教育调查工具的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好的问卷指导语应包括的内容与要求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2. 领会:(1)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2)教育调查法的功能(3)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4)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3. 简单应用:(1)编制问卷问题的要求(2)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3)好的问卷指导语应包括的内容与要求(4)编制调查表格的基本要求
4. 综合应用:(1)教育调查工具的设计(2)在具体实施教育调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的工作

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领会教育实验法的概念、特点、类型,了解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掌握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1. 教育实验法的概述
2. 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4. 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1. 单组实验法
2. 等组实验法
3. 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1. 确定实验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 制定研究计划
3. 按计划实施实验
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包括调查、测查、收集现成资料、实验日记、个案资料
5. 分析实验材料,导出结论
6. 撰写实验报告
第四节 教育实验法控制
1. 实验效度与实验控制
2. 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3. 因变量的确立与测查
4. 教育实验控制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实验法的概念
2. 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3.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4. 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5.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6. 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
7.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8. 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概念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消除、恒定、平衡、抵消法、随机
2. 领会:(1)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2)教育实验法的类型(3)教育实验法的功能(4)自变量的特征(5)因变量的特征
3. 简单应用:(1)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2)收集实验资料的常用方法(3)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4. 综合应用:(1)怎样选择自变量以及操纵自变量是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制定研究计划时应考虑的内容

第十一章 教育测量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领会教育测量的涵义、特点、要求,了解教育测量的标准与条件,掌握教育测量的类型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测量法的概述
1. 教育测量的涵义
2. 教育测量的特点
3. 教育测量的要求
4. 教育测量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测量的标准与条件
1. 测量的标准与数据类型
2. 测量的条件
第三节 教育测量的类型与方法
1. 教育测量的分类
2. 教育测量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测量的涵义
2. 教育测量的特点
3. 教育测量的作用
4. 效度的含义以及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
5. 信度的含义以及提高测量信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
6. 区分度的含义
7. 教育测量的分类
8. 测量的编制方法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测量的涵义
(2)教育测量的特点
(3)类别或名称标准的含义、等级标准的含义、等距标准的含义、比率标准的含义
(4)效度的含义、信度的含义、区分度的含义
2. 领会:(1)教育测量的要求(2)教育测量的作用(3)衡量难度的指标(4)教育测量的分类
3. 简单应用:(1)测量的基本条件(2)测量的编制方法
4. 综合应用:(1)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2)提高测量信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

第十二章 教育比较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比较法的概念、基本特征、类型,掌握教育比较法的实施程序及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比较法概述
1. 教育比较法的概念
2. 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
4. 教育比较法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比较法的类型
1. 教育的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
2. 教育的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
3. 教育的定性比较研究与定量比较研究
第三节 教育比较法的实施程序及要求
1. 比较法的实施程序
2. 运用比较法的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比较法的涵义
2.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
3. 教育比较法的功能
4. 教育比较法的类型
5. 教育比较法的实施程序
6. 运用教育比较法的要求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比较法的涵义(2)教育的纵向比较研究的含义、教育的横向比较研究的含义、教育的同类比较研究的含义、教育的异类比较研究的含义、教育的定性比较研究的含义、教育的定量比较研究的含义
2. 领会:(1)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2)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3)教育比较法的功能(4)教育比较法的类型(5)教育比较法的局限性
3. 简单应用:(1)运用教育比较法的要求
4. 综合应用:(1)教育比较法的实施程序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中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据资料的整理、描述统计的含义、推断统计的含义,掌握统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
1. 频数分布表
2. 频数分布图
第二节 描述统计
1. 集中量数。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与加权平均数
2. 差异量数。方差和标准差、差异系数
3. 地位量数。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4. 相关量数
第三节 推断统计
1. 总体参数的估计
2. 假设检验
3. 统计显著性与统计检验力
(三)考核知识点
1. 如何制频数分布表
2. 集中量数的概念以及常用的集中量数
3. 差异量数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差异量数
4.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5. 描述统计的含义、推断统计的含义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集中量数的概念常用的集中量数
(2)差异量数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差异量数
(3)描述统计
(4)推断统计
2. 领会:(1)推论统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常用的检验方法
3. 简单应用:(1)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4. 综合应用:(1)标准分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综合考核,包括计算题)

第十四章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科研报告的结构及其形式,学会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概述
1.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和意义
2.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
3.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各类教育科研报告及形式
1. 各类科研报告的结构及其形式。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2.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
3. 撰写科研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
1.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2.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3.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科研报告的含义及其种类
2.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
3.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4. 撰写科研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6.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7.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科研报告的含义及其种类
(2)教育科研论文的含义及分类
2. 领会:(1)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2)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3)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3. 简单应用:(1)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2)修改教育论文常用的方法
4. 综合应用:(1)撰写科研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

第十五章 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及推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内涵、意义、功能、职能,掌握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原则、标准和程序,学会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概述
1.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内涵
2.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
3.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
4.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
第二节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原则、标准和程序
1.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内容
2.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
3.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
4.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程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5.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分析
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涵义
2.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3.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内涵
2.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
3.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
4.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
5.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
6.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程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考核要求
1. 识记:(1)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内涵
(2)成果评价的含义
(3)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涵义
2. 领会:(1)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
(2)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
(3)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结果分析的标准
(4)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3. 简单应用:(1)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2)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3)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结果的分析方法(4)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方法
4. 综合应用:(1)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程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教育管理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张景焕、陈月茹主编:《教育科学方法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推荐参考书:
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着重掌握等。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内容较多,也有一定深度。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从知识点、知识块到知识体系深入领会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生应善于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自己接触、了解到的教育现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学习。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要具体、丰富、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3.学会科学地学习
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善于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教育科研问题。应先阅读大纲,抓住重点、要点,而后系统地学习教材。要始终抓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连接这条主线,从细节看到整体,再从整体回到细节。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全年、学期计划,还要制定分阶段的单元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认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题以考察学生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难度适中,20%容易,30%中等偏易,30%中等偏难,20%难。优秀学生一般 90 分钟就可以完成、一般学生 120 分钟就可以完成。考试成绩以分数计,卷面总分 100 分。时间为 15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择均无分)
1.在国际标准化测量中,优秀题目的区分度一般要求在
A.0.29 以下 B.0.3-0.4
C.0.4 以上 D.0.4-0.7
2.将教育实验分为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的分类依据是
A. 实验场地 B.操纵自变量的程度
C. 研究层次 D.分配被试的方式
二、填空题
1.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常用的记录方法有: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和______。
2.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论题、论据和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调查法
四、简答题 1.课题论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五、论述题 1.详述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