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金融理论与实务
课程代码:00150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学(专升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整合传统货币银行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内容,反映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发展,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其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货币金融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学习本课程要求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现状,熟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理解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等金融经济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具备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基础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它对《会计制度设计与比较》、《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金融的基础知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的含义与特点,熟悉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了解金融主体的构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次重点):
识记: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理解: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二)金融学学科体系(一般):
识记:金融的含义。
理解:金融的特点。
(三)金融主体(一般):
识记:金融市场的主体。
理解:金融中介的功能。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的概念和货币制度的演变。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理解货币的概念及层次划分,熟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演变,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币的产生和职能(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
应用:论述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的概念及层次划分(次重点):
识记:货币的概念。
理解: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具体划分。
(三)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重点):
识记:货币制度的含义。
理解: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重点):
识记:金银复本位制的含义。
理解:金银复本位制的构成和特点。
金本位制的构成和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3.国际货币制度(一般):
识记: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理解: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第三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信用的含义和作用,了解信用活动要素,熟悉信用的表现形式,掌握信用工具的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用及其与货币的关系(次重点):
识记:信用的含义。
理解: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二)信用活动要素(一般):
识记:信用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理解:信用的基础。
(三)信用形式(重点):
识记:商业信用的含义和特征。
银行信用的含义。
国际信用的含义。
理解: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区别。
国家信用的含义和特点。
(四)信用工具(重点):
识记:信用工具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短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
第四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的相关知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熟悉利率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掌握利率的功能。能够计算单利和复利方式下的利息以及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利息(重点):
识记: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
理解:利息的本质。
(二)利率的分类和计量(重点):
识记:到期收益率的含义。
理解:利率的分类。
应用:计算单利和复利方式下的利息。
(三)利率的决定原理(次重点):
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应用:论述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四)金融资产及金融资产价格(次重点):
识记:金融资产的含义和分类。
理解:金融资产的特征。
应用:计算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五)利率的功能(重点):
理解:利率在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中的功能。
应用:论述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
第五章 金融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熟悉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理解金融机构的一般功能,掌握金融市场的要素、类型和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融机构体系(次重点):
识记:金融机构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框架。
金融机构的一般功能。
(二)金融市场(重点):
识记:金融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金融市场的要素。
金融市场的类型。
金融市场的趋势。
应用:论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六章 商业银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熟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商业银行概述(次重点):
识记:商业银行的定义和性质。
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的职能。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重点):
识记:负债业务的内涵。
理解:负债业务的构成。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重点):
识记:资产业务的内涵。
理解:资产业务的构成。
应用:计算未到期票据贴现付款额。
(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重点):
识记:中间业务的含义。
表外业务的含义。
理解:中间业务的构成。
表外业务的构成。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次重点):
识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分类管理。
第七章 中央银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业务。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央银行的特性和基本职能,熟悉中央银行的业务,了解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重点):
理解:中央银行的特性。
应用:论述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重点):
识记: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业务。
理解: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一般):
识记: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四)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次重点):
识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八章 政策性银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政策性银行的类型和主要业务。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政策性银行的特征,熟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业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政策性银行概述(重点):
识记:政策性银行的含义。
理解: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二)开发政策性银行(一般):
识记:开发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理解:开发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业务。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一般):
识记: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理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业务。
(四)进出口政策性银行(一般):
识记: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理解: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九章 货币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市场的构成。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货币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国库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的特点,能够计算票据贴现金额。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币市场概述(重点):
识记:货币市场的含义。
理解:货币市场的特点。
货币市场的功能。
(二)同业拆借市场(次重点):
识记:同业拆借市场的概念。
理解:同业拆借市场的运作。
(三)回购协议市场(一般):
识记:回购协议的概念。
理解:回购协议的种类。
(四)国库券市场(重点):
识记:国库券的含义。
理解:国库券的特点。
(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一般):
识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含义和特点。
理解: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种类。
(六)票据市场(重点):
识记:商业汇票的概念。
商业本票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商业汇票的类型。
应用:计算票据贴现金额。
第十章 资本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资本市场的构成。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掌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资本市场概述(重点):
识记:资本市场的特点。
资本市场的分类。
理解:资本市场的参与者。
资本市场的功能。
(二)股票市场(重点):
识记:一级市场的概念。
理解:二级市场的交易场所。
应用: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三)债券市场(次重点):
识记:债券的概念。
理解:债券的二级市场。
(四)投资基金(一般):
识记:投资基金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投资基金的种类。
第十一章 外汇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和风险。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外汇市场的特征、分类和参与者,掌握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熟悉外汇风险的类型和管理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外汇市场概述(重点):
识记:外汇市场的特征和分类。
世界主要外汇市场。
理解: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二)外汇交易(重点):
识记:即期外汇交易的含义和类型。
理解:远期外汇交易的含义和类型。
套汇交易的含义和类型。
套利交易的含义和类型。
(三)外汇风险(次重点):
识记:外汇风险的分类。
理解:外汇风险的管理方法。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需求的相关理论。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了解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熟悉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掌握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币需求的内在含义(重点):
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应用:论述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二)货币需求理论(重点):
识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理解: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应用:论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利用平方根定律计算货币需求量。
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供给的路径与相关理论。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原理,掌握基础货币的投放过程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熟悉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基础货币(重点):
识记:基础货币的含义。
货币乘数的含义。
理解:基础货币的投放过程。
货币乘数的表达式。
应用:论述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
(二)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存款创造(重点):
识记: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含义。
理解: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影响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的因素。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次重点):
识记: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含义。
理解:托宾的货币供给理论。
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熟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变量,掌握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和传导机制,了解货币政策有效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币政策与最终目标(重点):
识记:货币政策的概念。
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应用:论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次重点):
识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和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含义。
理解: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具体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体变量。
(三)货币政策工具(重点):
识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
理解: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应用:论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次重点):
识记: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理论。
理解: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五)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般):
识记:货币政策效应的含义。
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和类型。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治理对策。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熟悉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和治理对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通货膨胀概述(次重点):
识记:通货膨胀的定义。
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二)通货膨胀成因(重点):
识记:结构型通货膨胀。
理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应用:论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重点):
理解:强制储蓄效应。
收入分配效应。
财富分配效应。
应用:论述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次重点):
应用:论述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第十六章 金融风险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风险的特征和影响,熟悉金融风险的类型,掌握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和管理流程。能够计算单个证券的收益和风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融风险概述(重点):
识记:金融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理解:金融风险的经济影响。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次重点):
识记: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理解:金融风险按照风险来源分类。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流程(重点):
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
应用:计算单个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
(四)主要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次重点):
识记:在险价值的含义。
理解: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指标。
第十七章 金融监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金融监管的内容和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金融危机的类型,熟悉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掌握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融危机(一般):
识记:金融危机的概念。
理解:金融危机的类型。
(二)金融监管(重点):
识记:金融监管的概念。
理解:金融监管的目标。
金融监管的原则。
应用:论述金融监管的内容。
(三)巴塞尔资本协议(重点):
识记:巴塞尔协议Ⅰ的主要内容。
理解:巴塞尔协议II的主要内容。
应用:论述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阐述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等金融经济现象的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金融学》(第二版) 高晓燕、郭德友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0年9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逻辑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理论命题、金融经济现象的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阐述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选择和实施效果评价等。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6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108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1 |
导论 |
3 |
2 |
货币与货币制度 |
9 |
3 |
信用与信用体系 |
3 |
4 |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
9 |
5 |
金融体系 |
6 |
6 |
商业银行 |
9 |
7 |
中央银行 |
3 |
8 |
政策性银行 |
3 |
9 |
货币市场 |
9 |
10 |
资本市场 |
6 |
11 |
外汇市场 |
6 |
12 |
货币需求 |
6 |
13 |
货币供给 |
9 |
14 |
货币政策 |
9 |
15 |
通货膨胀 |
6 |
16 |
金融风险与管理 |
6 |
17 |
金融监管 |
6 |
总计 |
108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约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70%,次重点占20%,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包括单项与多项)、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需携带没有任何存储功能的普通计算器。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是( )。
A.转账业务 B.存款业务 C.贷款业务 D.担保业务
(二)多项选择题
以下属于长期信用工具的有( )。
A.债券 B.股票 C.支票
D.信用卡 E.汇票
(三)填空题
__________是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
(四)简答题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五)论述题
论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六)计算题
本金10,000元,期限3年的投资,年利率为8%,分别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方式下的到期本利和。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