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14]
《现代质量工程(一)》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九年十二月
自学教材:《质量统计技术》,李卫红等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第一版;
自学书目:(1)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2)洪生伟.《质量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现代质量工程(一)》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产品质量工程等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一门以质量数据统计技术为主,同时包含控制图、过程能力分析、抽样与检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知识的专业课程。
《现代质量工程(一)》教材内容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技术;过程能力分析;控制图;抽样检验;可靠性技术。考试只要求八章的内容。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从过程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过程控制的策划与实施(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和服务业),并对用于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常用的统计方法作详细的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分析具体的质量问题,以达到改进质量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试者应了解质量工程和统计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过程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检验,掌握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掌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老七种工具,并了解新七种工具,掌握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计算,掌握各种控制图的原理和计算,对抽样检验的标准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二、考核目标
第1章 概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与质量相关的重要术语;掌握与质量检验和不合格相关的重要术语,了解与统计相关的概念,了解质量管理的几个发展阶段,了解统计技术与质量管理和ISO 9000族标准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质量、过程、检验、合格、统计方法等基本概念;
(二)产品的分类;
(三)质量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四)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2章 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质量特性数据的特点与分类;了解总体和样本的数据统计特征,熟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掌握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与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
(一)质量数据的特点与分类;
(二)总体和样本的数据统计特征;
(三)数据收集的目的、随机抽样方法、数据的整理;
(四)常用的概率分布与计算。
第3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过程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一个正态总体和二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一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
二、考核知识点
(一)过程参数的点估计计算;
(二)过程参数的区间估计计算;
(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四)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五)一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总体方差已知);
(六)二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总体方差已知);
(七)一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
第4章 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方差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计算;正交试验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正交表的选用;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
(一)方差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计算;
(三)正交试验的基本概念;
(四)正交表的选用;
(五)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第5章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老七种质量工具和技术:检查表、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了解新七种QC工具: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矢线图法,了解质量改进的概念与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
(一)检查表的概念与分类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二)直方图的概念与制作,常见形态与使用注意事项;
(三)因果图的概念与分类,绘制因果图与注意事项;
(四)分层法的概念与分类,分层法实施与使用注意事项;
(五)排列图的概念、分类与应用,使用和绘制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六)散布图的概念、制作与判别;
(七)头脑风暴法的概念与作用,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
(八)系统图的概念、分类与主要用途;
(九)过程决策程序图的概念、特征和用途;
(十)网络图法的概念、组成与作用;
(十一)矩阵图的概念、用途和种类;
(十二)亲和图的概念、使用场合和主要用途;
(十三)流程图的概念以及常用的符号;
(十四)质量改进的概念与步骤。
第6章 过程能力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及其原因,过程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过程能力指数的概念与计算;掌握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评定。
二、考核知识点
(一)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及其原因;
(二)过程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过程能力指数的概念与计算;
(四)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评定。
第5章 控制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控制图的概念、基本原理与分类,掌握控制图的应用步骤;熟练掌握均值—极差控制图和均值—标准差控制图的特点与绘制;掌握p 控制图和c控制图特点与绘制;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通用控制图的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
(一)控制图的概念、基本原理与分类;
(二)控制图的应用步骤;
(三)均值—极差控制图和均值—标准差控制图的特点与绘制;
(四)p 控制图和c控制图特点与绘制;
(五)统计控制状态的判断准则;
(六)非统计控制状态的判断准则;
(七)通用控制图的概念。
第6章 抽样检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质量检验活动,掌握全数检验的应用场合,抽样检验的应用场合,抽样检验常用名词、术语和有关概念,掌握抽样检验的分类,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一次抽样检验的判定程序;掌握接收概率的计算,掌握抽样特性曲线,掌握抽样的两类错误与生产方及使用方的风险,按百分比抽样及其不合理性;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标准GB/T 2828.1 原理与实施。
二、考核知识点
(一)质量检验活动包含的内容;
(二)全数检验的应用场合;
(三)抽样检验的应用场合;
(四)抽样检验常用名词、术语和有关概念;
(五)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六)一次抽样检验的判定程序;
(七)接收概率的计算;
(八)抽样特性曲线,抽样检验判别的两类错误与生产方及使用方的风险;
(九)百分比抽样及其不合理性;
(十)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标准GB/T 2828.1 原理与实施。
三、题型举例(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题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2分×10题=20分
1、用来分析一个问题的特性与影响其特性的因素的图称为( )
A.因果图; B. 系统图; C.矢线图; D. 直方图。
(二)填空题 1分×20空=20分
1、产品分为硬件、软件、 和 四大类。
(三)名词解释3分×5题=15分
1、统计技术
(五)简答题5分×5题=25分
1、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六)分析综合题10分×2题=20分
1、某车间加工某轴的键槽。槽深的尺寸要求为mm。现从铣床加工过程中按时间顺序随机抽取 n=4的25组样本。其具体测量值如表1所示。试根据这些资料绘制出该过程的 控制图,并判断该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表1 控制图数据表
样本号 |
x1 |
x2 |
x3 |
x4 |
样本号 |
x1 |
x2 |
x3 |
x4 |
1 |
10.35 |
10.40 |
10.32 |
10.33 |
14 |
10.38 |
10.39 |
10.45 |
10.42 |
2 |
10.46 |
10.37 |
10.36 |
10.41 |
15 |
10.50 |
10.42 |
10.43 |
10.45 |
3 |
10.34 |
10.40 |
10.34 |
10.36 |
16 |
10.33 |
10.35 |
10.29 |
10.39 |
4 |
10.69 |
10.64 |
10.68 |
10.59 |
17 |
10.41 |
10.40 |
10.29 |
10.34 |
5 |
10.38 |
10.34 |
10.44 |
10.40 |
18 |
10.38 |
10.44 |
10.28 |
10.58 |
6 |
10.42 |
10.41 |
10.43 |
10.34 |
19 |
10.33 |
10.32 |
10.37 |
10.38 |
7 |
10.44 |
10.41 |
10.41 |
10.46 |
20 |
10.56 |
10.55 |
10.45 |
10.48 |
8 |
10.33 |
10.41 |
10.38 |
10.36 |
21 |
10.38 |
10.40 |
10.45 |
10.37 |
9 |
10.48 |
10.52 |
10.49 |
10.51 |
22 |
10.39 |
10.42 |
10.35 |
10.40 |
10 |
10.47 |
10.43 |
10.36 |
10.42 |
23 |
10.42 |
10.39 |
10.39 |
10.36 |
11 |
10.38 |
10.41 |
10.39 |
10.38 |
24 |
10.43 |
10.36 |
10.35 |
10.38 |
12 |
10.37 |
10.37 |
10.41 |
10.37 |
25 |
10.39 |
10.38 |
10.43 |
10.44 |
13 |
10.40 |
10.38 |
10.47 |
10.35 |
四、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