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升本)考试计划
专业代码:120301
主考学校:南京农业大学
序号 |
课程 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考试 方式 |
衔接 属性 |
旧计划 课程代码 |
旧计划课程名称 |
备注 |
1 |
必设1 |
0370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笔试 |
公共基础 |
国考 |
||
2 |
必设1 |
0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 |
笔试 |
公共基础 |
国考 |
||
3 |
必设2 |
13683 |
管理学原理(中级) |
6 |
笔试 |
公共基础 |
国考 |
||
4 |
必设2 |
00134 |
农业统计学 |
4 |
笔试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5 |
必设2 |
14048 |
农业经济学 |
6 |
笔试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6 |
必设2 |
03353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5 |
笔试 |
专业核心 |
省考 |
||
7 |
必设2 |
14050 |
农业企业管理学 |
5 |
笔试 |
专业核心 |
省考 |
||
8 |
必设2 |
14049 |
农业农村政策学 |
4 |
笔试 |
专业核心 |
省考 |
||
9 |
必设2 |
08988 |
农产品营销学 |
4 |
笔试 |
专业核心 |
省考 |
||
10 |
必设2 |
12658 |
农村金融学 |
4 |
笔试 |
专业核心 |
省考 |
||
11 |
选设 |
06187 |
农业概论 |
6 |
实践 (能力考核)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12 |
选设 |
14043 |
农村发展规划 |
6 |
实践 (能力考核)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13 |
选设 |
00209 |
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应用 |
6 |
实践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14 |
选设 |
02680 |
农产品加工 |
4 |
实践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15 |
选设 |
02678 |
农业推广学 |
6 |
实践 |
公共基础 |
省考 |
||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
论文答辩 |
专业核心 |
|||||||
备注 |
1.本专业考试课程15门,总学分72学分。 2.本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地点安排由福建开放大学负责。 |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坚持文理兼顾、技能突出、适用面广的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上,与农业科学、生命科学有机结合,与现代金融、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紧密衔接,能有效拓宽学生专业发展途径、扩大学生就业面。
二、学历层次和规格
本专业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层次。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注重考核应考者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要求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水平要求一致。
本专业考试课程共 15门,实践与应用课程不单独计入课程总门数。凡取得本专业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成绩和规定学分,思想品德鉴定合格,毕业论文答辩达到规定要求者,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按照主考学校有关申请学士学位的规定,可申请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水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经济管理、项目管理与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农业农村政策和法规,能够熟练应用农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农村发展规划等专业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农业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经营管理、市场分析、科学决策等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
1.掌握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3.具有农业农村行政企业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创新思维能力;
4.熟悉国家新时代农业发展领域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林经济管理的前沿理论、农业农村应用前景、农经发展动态、行业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
6.具有一定的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基础的科学研究能力,满足生产第一线或农村基层工作需求;
7.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