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445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4454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为了使考生领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理念、课程内容、教材、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小学课程内容四大主题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等主题所涉及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是进一步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本课程主要面向那些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师范生、新入职教师等、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等。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核心理论概念,力图帮助教师建立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整体认识,进而引发对“教学什么”、“怎样教学”、“如何评价”等实践性问题的思考,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答案,课程同时兼具重视理论和关照现实的双重属性,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强化基本教学技能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思路。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在了解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和世界数学教育变革趋势的背景下,领会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理解“新课标”所提出并强调的课程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理解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与特点、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适当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熟悉小学阶段数学四大主题的内容及对应的教学策略,能够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并理解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并获得良性的专业发展前景。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整合了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教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还融合了我国当前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好了这门课程,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组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

(二)课程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组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四大主题领域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分析及教学。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考生应达到的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I):要求考生能识别、回忆或再认本课程中所规定的有关知识点,如名词、概念、定义、方法、步骤、原理、特点等,根据考核的具体要求做出正确表达和判别。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领会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和原理,熟悉各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根据考核的具体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证。

应用(III):要求考生能应用本课程规定的有关知识点,解决具体的应用性问题,如对具体小学数学教育现象、案例情境所涉及的课程与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利用相关的理论方法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等。

III.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并了解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以及对应的特征,熟悉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对应的内容,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数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数学教育学科的产生背景、在数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我国古代一直将数学教育作为经世致用的工具学科,地位并不高,这与其在西方古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统治者,数学能力(算)是最为基本的内容,数学教育也因此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数学教育正式获得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的时期,包括1)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为初期;2)50年代后进入黄金阶段;3)70年代末开始进入反思与成熟期。

(二)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改革

国外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1)从“新数学”运动到“回到基础”;2)重视“问题解决”;3)强调“为大众的数学”等;国内在建国以后数学教育改革主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一些重要的调整,如实施“义务教育”、重视“双基”等。

第二节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范希尔几何思维理论

范希尔夫妇对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的贡献是划分出比较清晰的水平层次,提出了经典的五层次思维水平,后来又合并为三个水平,并强调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包括1)次序性;2)进阶型;3)内隐性及外显型;4)语言性和5)不适配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几何思维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二)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1)“现实”;2)“数学化”和3)“再创造”。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不是“教育学+数学例子”式的论述,而是抓住数学教育的特征,紧扣数学教育的特殊过程。

(三)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理论涉及“解题”和“怎样解题表”,其中前者强调解题对于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后者则主要强调解题的程序,包括“了解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步,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对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所涉及数学教育的论述包括1)什么是数学知识;2)什么是数学理解;3)儿童如何学习数学。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按照卡帕蒂亚等人的观点,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要关注三个要素,即一是由个人或社会构成的主体(S),如学生、教师等;二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各个真实部分,如问题情境、社会语境等(R);三是关于这些真实的理论知识(T),如数学关系、数学思想。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1.识记:1)数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国内外数学教育的重要改革与理念。

2.领会: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三次重要的数学教育改革转向,1)从“新数学”运动到“回到基础”;2)重视“问题解决”;3)强调“为大众的数学”。

第二节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1.识记:1)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的五层次划分、三层次划分;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念主要观点;3)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的四步程序; 4)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论述。

2.领会:1)范希尔理论的特点;2)波利亚解题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1.识记:1)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三要素。

2.领会:2)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

四、本章重点

国内外数学教育的重要改革与理念;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中的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数学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方案的基本理念,理解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方案的基本目标,理解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学课程理念

(一)现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转变

与之前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方案;二是课程标准。

(二)现行小学数学的课程理念

现行小学数学的课程理念为: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第二节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身心素质发展上获得结果的预期。它既要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后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维度或内容,必须达到的相应维度素质发展的水平或标准,或者说,既要指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还要指出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课程目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课程目标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手段;2)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重要依据;3)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包括:1)社会发展的影响;2)儿童发展的影响;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三)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

各国在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1)注重问题解决;2)注重数学应用;3)注重数学交流;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自信心。

第三节 我国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纵观东西方(主要是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国际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学科能力模型的构建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核心。

(二)我国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模型的研究

国际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数学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既需要考虑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又要关注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数学活动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1)对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2)对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和3)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这三个阶段也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途径。

(三)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关于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包括: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 “六三”学制中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为第四学段。根据每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课程内容目标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每个内容领域都根据学段确定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数学课程理念

1.识记:1)现行课程方案转变的具体表现;2)现行课程标准转变的具体表现。

2.领会:1)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2)“新课标”提出新理念所表现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1.识记:1)课程目标的内涵;2)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发展的总体特征。

2.领会:1)课程目标的意义;2)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第三节 我国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1.识记:1)“数学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2)我国数学学科核心能力模型的价值取向;3)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及内涵;

2.领会:1)数学活动的阶段划分;2)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3)小学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与课程内容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的内涵与意义;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和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及内涵。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要求包括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了解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受到的制约因素和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从数学科学领域中选择出来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和能够学习的数学事实与方法。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不同的数学领域,这些领域构成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二)国内外小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二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强调课程的包容性和发展性;2)更突出课程的探究性;3)更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4)既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又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三)《课标2022》中课程内容的新变化

 2022年所颁布的“新课标”其变化包括:1)内容结构的变化;2)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3)内容要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四大主题领域中有所体现。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结构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全部的数学知识内容,因此,必须从众多的数学科学内容中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数学课程目标;2)学生发展的需要;3)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课标2022》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其结构特征为:1)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2)内容结构化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3)内容结构化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2)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3)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从注重数学知识体系到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以数学知识系统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是以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是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概念、定律、法则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往往要考虑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安排课程内容。

新课标中,数学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体现为:1)数学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2)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征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征要求:1)内容选择的多样性;2)呈现方式的灵活性;3)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概述

1.识记:1)课程内容的内涵与特点;2)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3)将《课标2022》与《课标2011》在在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变化的维度;

2.领会:1)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结构

1.识记:1)《课标2022》内容结构化的特征。

2.领会: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需要考虑的因素;2)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1.识记: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发生的变化;2)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求。

2.领会: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发生的变化;2)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内容选择的多样性要求;2)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呈现方式的灵活性要求。

四、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课程内容结构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其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求。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标要求偶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基本形式,理解数学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特征,理解非认知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熟悉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变革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

(一)小学数学学习概述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数学学习的一般特点与基本形式。

(二)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各种心理学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包括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对数学的教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数学学习的心理认知基础

数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三类不同知识的表征具有各自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1)习得阶段;2)保持阶段;3)提取阶段。

数学知识的学习进阶包括感知、理解和掌握三个环节。

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定势作用;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四)非认知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情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直接的影响,数学学习情感来源自学习兴趣,兴趣的来源则包括: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好奇心、求知欲;3)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遵循的原则包括:1)恰当给予辅导与提示;2)减缓心理压力;3)满足成功的体验;4)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鼓励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节 小学数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小学生和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解法及其步骤、练习法及其步骤、演示法及其步骤、启发式谈法及其步骤、发现法及其步骤、尝试教学法及其步骤。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

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包括: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来自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趋势

一般地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当下小学数学教育实践领域中非常注重的学习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小学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

1.识记:1)数学学习的定义;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影响;3)数学知识的分类及表征;4)数学知识的学习进阶环节;5)数学学习迁移的含义;6)学习情感的定义;7)学习动机及其影响。

2.领会:1)数学学习的一般特点;2)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影响;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影响;6)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6)影响数学迁移的因素;7)数学学习兴趣的来源;8)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原则。

3.应用:会运用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解释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案例。

第二节 小学数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1.识记: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2)演示法的定义及要求;3)启发式谈话法及其过程;4)尝试教学法的定义及其程序;5)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要求。

2.领会:1)讲解法定义及步骤;2)练习法定义及步骤;3)发现法定义、特点及步骤; 4)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

3.应用:会应用讲解法、练习法、发现法进行相应理念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1.识记: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发展趋势。

2.领会: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2)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数学学习的定义、特点及过程;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非认知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常用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发现法)。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过程,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了解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理念,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及影响因素,了解常规教学手段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事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与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一般教学设计的具体和深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涉及一些基本环节。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策略设计;3)教学评价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进行:1)学习需要分析和2)小学生特征分析。

(三)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2)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3)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是:1)数学化设计理念;2)问题化设计理念;3)活动化设计理念。

(四)教案的编写与备课

课时教学方案简称为教案,是课堂教学之前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的最后成果之一,其力求反映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概貌。

备课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环节:1)钻研教材;2)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3)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4)充分重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用什么方式将教学各要素组织起来,以形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包括:1)班级授课制;2)个别教学:3)小组教学;4)网络教学;5)走班制;6)复式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有: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2)拟采用的教学活动类型;3)班级规模及学生之间的差异;4)教学资源条件。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一)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工具或设备,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如黑板、教科书、模型、标本、幻灯片、多媒体等。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包括: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媒介;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常规教学手段

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目的要求、内容范围和编排原则编写的,是供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材料。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称电化教学,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里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包括:1)直观性强;2)交互性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1)投影;2)电视录像;3)计算机多媒体系统。

虽然现代化数学教学手段在如今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它还是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足。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与应用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形式包括:1)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整合教学;2)利用信息技术的加工功能进行整合教学;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3)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识记:1)教学设计定义;2)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3)学习需要分析;4)小学生特征分析;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6)教案的定义;7)钻研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

2.领会:1)小学数学小学设计的定义;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5)备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

1.识记: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2)常见教学组织形式;3)

2.领会:1)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局限;2)个别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局限;3)小组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局限;4)网络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局限;5)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3.应用:能够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判断所用教学组织形式,并分析相对应特点、优势和局限。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1.识记:1)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定义;2)根据教学手段的来源分类;3)根据教学手段的应用方式分类;4)根据教学手段的功能分类;5)现代教学手段的定义;6)小学课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2.领会:1)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2)常规教学手段的内容:3)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4)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5)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形式;6)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小学数学小学设计的基本定义、内容、过程和理念;备课基本要求;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特点、优势与局限;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形式和基本策略。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小学教育评价的准则与功能, 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知道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理解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评价

(一)小学教育评价的准则

小学教育评价,指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系统搜集各种有关的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对小学教育各个领域或各种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小学教育评价的准则包括:1)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2)崇尚学习生命的价值准则;3)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同,小学教育评价主要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

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方向不同,小学教育评价主要表现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数学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发现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不足;使学生明确学习后欲达到的标准,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1)数学知识和技能;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三)小学生教学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从评价信息收集的空间或渠道来看,数学课堂、课后数学作业及专门的测验与考试无疑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三个主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主要包括:1)课堂评价;2)作业评价;3)考试评价。

多样化评价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价值表现在:1)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表现;2)鼓励学生找出多种答案;3)体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4)反映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包括: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以及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二)小学课堂评价的基本方向

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弊端有:1)“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方面发展的关注;2)“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3)“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堂常使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有学者提出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查以下6 个方面的指标: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②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③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④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⑤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⑥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素养导向变革下数学教学评价的十字路口

无论是强调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的培育,还是为推进国家“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都在呼吁教育改革新时期下的课堂转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紧迫感。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假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关系假定包括:1)问题解决与思维培养;2)知识教学与身份建构;3)数学文化与理性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是:1)更加强调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育;2)更加侧重非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3)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4)更加注重数学文化在课堂的渗透。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小学教育评价

1.识记:1)小学教育评价的定义;2)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分类。

2.领会:1)小学教育评价的准则;3)小学教育评价的正功能、负功能。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1.识记:1)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2)课堂评价;3)作业评价;4)考试评价。

2.领会: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2)小学生教学学习评价的途径;3)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3.应用:会运用多元的方法评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第三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1.识记:1)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表现;2)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3)如何评价学生的互动参与。

2.领会:1)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2)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弊端;3)从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

3.应用:会运用有效课堂教学特征设计出对一节课的评价方案。

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识记:1)进入21 世纪以来,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战略迅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各项教育计划和政策制定的基本点;2)数学中强调发展“双基”、“四基”与“核心素养”的关系;3)问题解决与思维培养的关系;4)知识教学与身份建构的关系;5)数学文化与理性精神的关系。

2.领会: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关系假定;2)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小学教育评价的准则和功能;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基本方法;表现性评价;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数与代数” 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数与代数”领域的价值与课程目标,能从整体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的数与运算、数量关系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其课程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认识“数与代数”各个主题的教学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数与代数”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一)“数与代数”的价值分析

“数与代数”的价值包括: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数学的价值,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2)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的认识及这些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条理地思考,进而发展数感、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与能力;3)对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模型意识与观念、推理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

总之,数与代数的学习有助于小学生发展多种核心素养,特别是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与能力、符号意识、模型意识与观念。

(二)“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分析

“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包括:

1)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3)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学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第二节 “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

(一)小学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的整体分析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二)第一学段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

数与运算:1)万以内数的认识;2)两个数的大小关系;3)数的运算;

数量关系:1)基于数与运算解决问题之上的应用意识;2)简单情境中变化规律的数学表达。

(三)第二学段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

数与运算:1)数的认识(万以上的数的认识、小数、分数的初步认识);2)数的运算(多位数乘除、同分母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加减、四则及混合运算、运算律及其字母表示。)

数量关系:1)基于数与运算的问题解决;2)计算器的运用;3)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数量等量关系的了解;4)规律的探索。

(四)第三学段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

数与运算:1)自然数整除的初步认识;2)小数、分数的意义及其关系;3)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4)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数量关系:1)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2)估算;3)字母表示数;4)比、比例及成正比的量。

第三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一)数概念的教学

自然数的教学策略:1)从数学文化脉络梳理中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关键几步;2)在大观点的指引下厘定知识本质;3)从内容主线中锚定体现知识本质的核心知识点;4)在数学文化脉络中引领学生进行活动探究;

分数与小数概念的教学策略:1)创设背景,感悟新数产生的必要性;2)多元表征,更好地理解数的本质;3)前后勾连,体现数的一致性。

(二)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教学策略:

1)结合现实背景,重视基本规律、基本运算、基本事实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转化、迁移铺垫;

2)创设合适的探究背景,鼓励学生探究多样的算法,感悟其中的算理,在算理与算法的互动中,确定最优的计算方法;

3)设置合适的学习路径,注重同一种运算的进阶,注重不同运算间的联系。

(三)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教学策略:

1)为数量关系的发现创设合适的情境;

2)建立数量关系与现实情境的联系,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合理解释结果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数与代数”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1.识记:1)“数与代数”的价值;2)“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数与代数”课程内容分析

1.识记:1)“数与代数”课程整体内容;2)三个学段对应的“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

第三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1.领会:1)自然数的教学策略;2)分数与小数概念的教学策略;3)数的运算教学策略;4)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

四、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 “数与代数”的价值与课程目标;“数与代数”课程内容;自然数、分数与小数、数的运算和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

第七章 “图形与几何” 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价值与课程目标,能从整体和学段对“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其课程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图形与几何”各个主题的教学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图形与几何”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一)“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分析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第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第二,对各种图形及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图形可测属性的测量方法与测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和研究测量图形可测属性的方式与方法,进而发展抽象能力、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3)第三,图形的位置确定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的增强。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的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总之,“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小学生发展多种核心素养,特别是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量感、推理的意识与能力。

(二)“图形与几何”的课程目标分析

小学各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目标:

1)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2)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3)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能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第二节 “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析

(一)“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整体分析

“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包括: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二)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析

内容包括:1)图形的辨认;2)长度的测量。

(三)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析

内容包括: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线的认识、简单的尺规作图、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认识与测量;长度测量的拓展与面积测量;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分类;从不同角度观察简单物体);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四)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析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内角和;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立体图形的观察);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位置的确定;比例尺的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再认识及其在图案中的欣赏应用)。

第三节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一)图形的认识

“圆的认识”的教策略:1)理解学习目标;2)确定学习起点;3)分析学习路径;4)设计并实施教学任务。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1)将图形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熟悉的丰富的素材之上;2)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在具体与抽象的互动中,把握图形的本质;3)提供多样的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探究图形的性质。

“图形的测量”的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直觉和操作,让学生经历从相对比较到绝对比较的过程;2)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产生的艰难过程,发展量感和推理能力;3)创设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标准度量单位的大小。

(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图形的位置”的教学策略:1)将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2)创设适切的新知应用情境,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图形的运动”的教学策略:1)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结合实例,感受图形的运动,对图形的运动进行描述;2)借助信息技术和动手操作,体现图形的运动性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图形与几何”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1.识记:1)“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2)“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析

1.识记:1)“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和学段内容。

第三节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1.领会:1)“圆的认识”教学策略;2)“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3)“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4)“图形的位置”教学策略;5)“图形的运动”的教学策略。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圆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图形的运动”的教学策略。

第八章 “统计与概率” 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学统计与概率的课程目标,掌握小学各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具体要求,了解小学各学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的特点, 掌握小学阶段基本的统计与概率教学规律,初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一)“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包括:1)形成随机概念;2)培养认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3)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统计与概率”的课程目标分析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我们都需要认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需要随机性的概念,同时应具备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而统计与概率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内容。

1)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是,学生“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2)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是,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3)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是,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过程,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并作出简单判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分析

(一)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主要包含1)分类;2)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3)平均数;4)百分比;5)可能性。

(二)《课标2022》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特点

内容的特点包括:1)依据不同学段更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2)强调百分数统计意义的理解;3)强调数据分析的过程性,培养数据意识。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包括:1)源自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比较、分类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尝试数据的多种表征,关注数据中蕴含的信息;3)丰富的实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4)趣味情境有助于体验随机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1.识记:1)“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2)“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分学段目标。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分析

1.识记:1)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2)“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特点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1.领会:“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与特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第九章 “综合与实践” 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掌握小学各阶段综合与实践的具体要求,了解小学各学段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特点, 掌握小学阶段基本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规律,初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综合与实践”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一)“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包括:1)培养数学核心素养;2)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数学;3)利于学生、教师和数学课程的全方位发展。

(二)“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分析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的实践课程,总体来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第二节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分析

(一)第一学段的内容分析

实践活动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较少,一般不含复杂计算,具有易操作性,是较为简单的活动形式。《课标2022》将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内容纳入该范围,但强调不局限于这些数学内容。

(二)第二学段的内容分析

《课标2022》将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质量单位,认识方向等内容纳入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同样,强调不局限于这些教学内容之内。第二学段实践活动的话题仍然属于生活常识,包含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时间、重量和方位等概念。因此,实践活动强调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强调在活动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三)第三学段的内容分析

《课标2022》将负数等教学内容纳入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与前两个学段相似,强调不局限于这些教学内容之内。第三学段的内容及活动较前两学段,在难度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加入了项目学习的活动方式。并进一步强调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节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包括:1)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紧密结合现实生活;3)关注问题意识;4)兼顾自主性、开放性和可行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综合与实践”的价值与课程目标分析

1.识记:1)“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2)“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分析

1.识记:1)“综合与实践”分学段课程内容。

第三节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1.领会:1)“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第十章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说课的涵义与类型, 熟悉说课的基本流程和训练关键,理解评课与教学反思的意义, 熟悉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与结构,理解教学科研的意义与选题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说课

(一)说课的涵义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于授课前主要用口头语言对领导、同行或评委,就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简练精辟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授课、备课的联系与区别。

说课的类型:1)研究性说课;2)示范性说课;3)评比性说课。

(二)说课的优点与功能

说课的优点:1))机动灵活;2)短时高效;3)运用广泛;4)理论性强。

说课的功能:1)检查功能;2)评价功能;3)培训功能;4)研究功能。

(三)小学数学说课的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说课的基本流程:

1)说教材:①关于教材内容及其设置依据;②关于教材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③关于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④关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确定依据;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程序:①教学程序设计及设计原因;②教学媒体使用程序设计及设计原因;③板书程序设计及设计原因。

(四)说课训练的关键

说课训练的关键对话:1)自我对话——交流的基础;2)文本对话——交流的定向;3)言语对话——交流的深入;4)评价对话——交流的反思。

第二节 评课与教学反思

(一)评课概述

评课的意义: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2)多方互动式的评课可促进教师发展。

如何评课:要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在评课过程中就不能把教师当作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者,就像教师面对学生的教学一样,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评课也是为了教师发展,所以就应该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种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方式。

科学、全面地评价一节课行动指南:1)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研氛围;2)评课的核心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3)唤起教师自我评价的意识。

评课应注意的问题:1)情境的创设;2)教师的提问;3)小组合作探究;4)教学的反馈。

(二)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小结并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

教学反思的意义:1)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2)有利于准确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对课堂教学现象的深入分析;2)关注学生的表现;3)关注对教学目标的追问;4)注重再教设计。

第三节 数学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科研

(一)数学教师核心素养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要素与结构

数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1)知识成分;2)能力成分;3)信念成分;4)品格成分。

(三)教育科研概述

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包括:1)有利于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规律;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

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原则:1)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要面向教育实践的需要;2)选取的研究课题要有创新性;3)结合研究者自身量力选择课题。

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1)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2)从数学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3)从过去研究中发现新问题;4)从与专业人员交流中发现问题。

(四)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写作

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综述研究;2)调查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4)课例研究法。

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结构:1)标题;2)摘要与关键词;3)引言;4)方法与过程;5)结果;6)分析与讨论;7)结论;8)参考文献;9)附录。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第一节 说课

1.识记:1)说课的含义;2)说课、授课、备课的联系与区别;3)说课的类型。

2.领会:1)说课的优点;2)说课的功能;3)说教材;4)说教学程序;5)说课的关键对话。

3.应用:1)说课的流程,能够根据说课的定义拟出说课稿。

第二节 评课与教学反思

1.识记:1)评课的意义;2)科学、全面地评价一节课行动指南;3)教学反思的定义。

2.领会:1)评课应注意的问题;2)教学反思的意义;3)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第三节 数学教师核心素养与教育科研

1.识记:1)教师素质;2)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3)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结构。

2.领会:1)数学教师核心素养要素;2)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3)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原则;4)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四、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包括说课的定义、类型、优点、功能及流程;评课的意义,教学反思的定义;教学反思的意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素质核心素养要素;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IV.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陈志辉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知识点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核心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应用占4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称为(     )

  1. 小组教学       B. 个别教学      C. 网络教学      D. 班级授课制

二、多项选择题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        )

  1. “现实”     B. “数学化”      C. “再创造”     D. “发现式学习”

三、名词解释题

  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2. 说课。

四、简答题

  1. 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2. 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什么?

五、分析论述题

  1. 新时期的全面到来,对于教育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现阶段,小学数学学习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陈旧、评价主体单一等,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与真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积极响应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多元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评价的创新优化。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开展多元教学评价,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拟出你的评价方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