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3363车辆理论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车辆理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3363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车辆理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车辆工程(专升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分析了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讨论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参数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新的国家标准介绍了使用性能的试验方法。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建立有关的动力学方程,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进行性能预测的基本计算方法和性能试验方法。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车辆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它与本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汽车文化》作为先开课程,《车辆设计》作为后续课程,通过整个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令学生掌握车辆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具备相关的工作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 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驱动力图、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会下比的选择、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影响侧偏特性的因素、侧倾时左右车轮垂直载荷变化对汽车转向性能的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难点内容是:滚动阻力及滚动阻力系数、附着力与附着率、汽车等加速时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在不同附着系数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轮胎侧偏现象、汽车的稳态响应、悬架的侧倾特性、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振动响应均方根值谱的计算与分析。

 

Ⅱ  考核目标

 

本课程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车辆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车辆理论的主要任务或内容、步骤、基本原理和原则、工具以及方法,并能够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判断。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车辆理论课程的理论、步骤、基本原理和原则、工具、方法等对车辆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设计。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综合运用部分或多个相关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汽车的动力性指标;熟悉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了解附着条件与附着率,熟悉功率平衡图,了解电动汽车动力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的驱动力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三)汽车行驶方程式

第三节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二)动力特性图

第四节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一)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三)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四)附着率

第五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六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第七节  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一)概述

(二)电动汽车的结构和特点

(三)电动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四)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汽车动力性指标

识记:汽车动力性的定义及汽车动力性三大指标。

(二)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识记:汽车驱动力和行驶阻力的定义,汽车行驶方程式的表达。

领会: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表示的含义。

(三)附着条件与附着率

识记:行驶附着条件,切向反作用力,法向反作用力。

简单应用:附着力与附着率的区分。

(四)功率平衡图

识记:功率平衡图表示的含义。

领会:后备功率对车辆的重要性。

(五)电动汽车动力性

领会:电动汽车的概述,结构特点和动力性指标。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驱动力图,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及利用驱动力- 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因数,动力特性图及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驱动与附着条件,附着力与附着率,汽车的功率平衡图,后备功率。

本章难点:滚动阻力及滚动阻力系数,附着力与附着率。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掌握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了解电动汽车的经济性;了解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一)使用方面

(二)汽车结构方面

第四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一)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指标

(二)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第六节 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一)路上试验

(二)室内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识记: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曲线,循环行驶试验工况。

(二)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识记: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计算。

(三)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识记:在使用方面的影响,在汽车结构方面的影响。

(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识记:经济性指标。

领会: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五)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识记:路上试验,室内试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汽车等加速,等减速,停车怠速时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

本章难点:汽车等加速时燃油消耗量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发动机功率、最小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掌握传动系统参数的选择;了解发动机和整车的性能匹配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第二节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第三节 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节 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第五节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第六节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发动机-整车系统性能匹配优化中的应用简介

(一)发动机的性能匹配优化

(二)发动机-整车系统性能匹配优化

(三)驾驶性能的计算机仿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发动机功率、最小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识记:发动机功率,最小传动比,最大传动比。

领会:比功率,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附着率,最低稳定车速等。

(二)传动系统参数的选择

识记: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

综合应用:掌握各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和准则。

(三)发动机和整车的性能匹配优化

识记:发动机的性能的匹配优化,发动机-整车系统性能的匹配优化。

综合应用:驾驶性能的计算机仿真。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本章难点: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有全面的了解或掌握;熟悉制动时车轮的受力;重点掌握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了解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二、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一)地面制动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一)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六)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七)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

(八)防抱制动装置

第六节 汽车制动性的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识记:汽车制动性的定义,制动性的三方面评价指标。

(二)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识记: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领会: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简单应用:滑水现象。

(三)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识记: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的分析,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汽车的制动跑偏,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领会: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识记: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领会: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

简单应用:防抱制动装置,汽车制动性的试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汽车的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制动跑偏,制动时后轴侧滑,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曲线,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同步附着系数及其选择,在不同附着系数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比例阀,防抱制动装置。

本章难点:在不同附着系数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操纵稳定性的概述有全面的了解或掌握;熟悉轮胎的侧偏特性;掌握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熟悉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传动系的关系;了解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的侧翻、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三)人-汽车闭路系统

(四)汽车试验的两种评价方法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一)轮胎的坐标系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三)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四)回正力矩——绕OZ轴的力矩

(五)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

(六)轮胎模型简介

第三节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等速圆周行驶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四)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第四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一)汽车的侧倾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三)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

(四)侧倾转向

(五)变形转向——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

(六)变形外倾——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

第五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一)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

(二)不同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三)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

(四)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

第六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一)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

(二)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

第七节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一)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

(二)横摆力偶矩及制动力的控制效果

(三)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的效果

(四)四个车轮主动制动的控制效果

(五)VSC系统的构成

(六)装有VSC系统汽车的试验结果

第八节 汽车的侧翻

(一)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二)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三)汽车的瞬态侧翻

第九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

(一)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试验

(二)稳态转向特性试验

(三)瞬态横摆响应试验

(四)汽车回正能力试验

(五)转向盘角脉冲试验

(六)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

(七)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正弦停滞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操纵稳定性的概述

识记: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人-汽车闭路系统,汽车试验的两种评价方法。

(二)轮胎的侧偏特性

识记:轮胎的坐标系,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领会:回正力矩——绕OZ轴的力矩,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

简单应用:轮胎模型简介。

(三)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识记: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等速圆周行驶,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领会: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四)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传动系的关系

识记:汽车的侧倾及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侧倾外倾、侧倾转向、变形转向、变形外倾,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不同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

领会: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

(五)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的侧翻、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

识记: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横摆力偶矩及制动力的控制效果,车轮制动力控制和主动制动的效果,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稳态转向特性试验,瞬态横摆响应试验,转向盘角脉冲试验。

领会:汽车的瞬态侧翻,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试验,汽车回正能力试验,转向盘中心区操纵稳定性试验。

简单应用:VSC系统的构成及实验结果,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正弦停滞试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车辆坐标系,轮胎坐标系,轮胎侧偏现象,影响侧偏特性的因素,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汽车的稳态响应,悬架的侧倾特性,侧倾时左右车轮垂直载荷变化对汽车转向性能的影响,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对汽车转向性能的影响,运动侧偏对汽车转向性能的影响。

本章难点:轮胎侧偏现象,汽车的稳态响应,悬架的侧倾特性。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掌握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和双质量系统的振动;熟悉双轴汽车的振动和“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了解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二)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f)

(三)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第三节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三)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四)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

第四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

(二)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

(三)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

(四)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

(五)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

(六)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

第五节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一) “人体-座椅”系统的传递特性

(二) “人体-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

第六节 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

(一)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

(二)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识记: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平顺性的评价方法,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f)。

领会: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二)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和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识记: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频率响应特性、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双质量系统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传递特性,双质量系统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

领会:双质量系统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双质量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

综合应用: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

(三)“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识记:“人体-座椅”系统的传递特性,“人体-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

综合应用:汽车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数据的采集处理。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人体对振动的反应,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振动响应均方根值谱的计算与分析。

本章难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振动响应均方根值谱的计算与分析。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熟悉车辆的挂钩牵引力及牵引通过性计算;了解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和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汽车的通过性试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一)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

(二)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第二节 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一)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

(二)土壤法向负荷与沉陷的关系

(三)半流体泥浆及雪的密度对通过性的影响

第三节 车辆的挂钩牵引力

(一)车辆在松软地面上的土壤阻力

(二)松软地面给车辆的土壤推力

(三)挂钩牵引力

第四节 牵引通过性计算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

第六节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第七节 汽车的通过性试验

(一)通过性试验的主要内容

(二)土壤参数的测定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识记: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和通过性几何参数,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土壤法向负荷与沉陷的关系。

领会:半流体泥浆及雪的密度对通过性的影响。

(二)车辆的挂钩牵引力及牵引通过性计算

识记:车辆在松软地面上的土壤阻力,松软地面给车辆的土壤推力,挂钩牵引力,牵引通过性计算。

(三)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和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汽车的通过性试验

识记: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综合应用:通过性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土壤参数的测定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汽车间隙失效,通过性的几何参数,汽车越过台阶的能力。

本章难点:汽车间隙失效。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特对相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及命题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本大纲对考核的要求是适当体现的,并与选用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一致的。

命题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目标来确定,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突出重点章节。不出死题,着重学生识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自学教材

《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6版)。

(四)本课程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自学考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考生个人自学以及社会助学,来达到国家考试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从考试类型上看,自学考试又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考生只要能够达到自学考试各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即可通过这一科目的考试。认真自学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并取得学历资格的基础。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考生如果希望以自学为主通过《车辆理论》考试,应在自学中注意以下事项:

  • 应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对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在通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重点学习那些必须考核的内容。
  • 学习车辆理论,要以《汽车理论》为基础,结合课本深入研究相关理论,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 学生可通过到汽车相关企业或项目实习、调研,累积相关的经验。

(4)可通过搜索汽车类相关网站,留意与汽车相关的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变化,获取最新相关资料来辅助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教材重点章(第1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的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分别不少于16、18、16、14,次重点章(第2章、第3章)的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分别不少于6、6,一般章(第7章)的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不少于4,即总学时不少于80。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这是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要求:指考生对考试范围内的各章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应该熟记,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为使考生更好地把握各章节的基本要求,本大纲在下面“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做出具体规定。

2.考核知识点:指各章中需要考核的部分。在本大纲中,对于各章节的内容规定了若干个知识点,具体的知识点又可分成若干个知识细目。

3.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指考生应该把握知识点的程度,它是本课程进行命题时的基本依据。本大纲结合课程的特点,在“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提出了4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具体要求:

(1)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2)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3)简单应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4)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4个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是层级递进的关系,后一层次的认知能力,包含了前面所有层次的能力要求。都是考核必须注意的内容范围。

(七)关于本课程考试的几个规定

1.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课程考试评分采取“百分制”,60分及格。

3.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4.本课程考试卷面中,试题的难度可分为:较易、易、难、较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5.本课程考试卷面中,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4类题目,各占分数的20%、30%、30%、20%。

6.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1.评价汽车动力性的指标为                          

二、单项选择题

1.滑动率S=100%时候的制动力系数也称为(      )。

A、峰值附着系数;   B、滑动附着系数   C、侧向力系数  D、以上都不对

三、判断题

1.静态储备系数S.M.为正值时,汽车具有过多转向特性。(      )

四、简答及问答题

1.请简要描述滑水现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