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2942针灸学自学考试大纲

[02942]

针灸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二年八月

指定用书:《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邱茂良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年10月第1版

自学参考书:《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学》(江苏中医学校针灸教研组,1957年)

《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

导  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概括为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四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它不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而且是一门涉及内科、妇儿、外伤、五官、急救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为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针灸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发展祖国医学的针灸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大纲旨在指导自学考试者,全面系统地学习《针灸学》,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针灸于临床防治疾病。所以,按教材章次、内容分别提出要求,以作为自学考试的准绳。

为确保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试者应首先根据本大纲的要求、内容,参考自学课时分配表,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地钻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尤须注重实践操作的练习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由于针灸学的内容涉及多种学科,为此要善于将中医有关的基础理论及各临床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要注意本学科各部分的特点,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对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研读,不仅要深入理解、学会,而且要弄懂弄通,真正达到巩固牢记的目的;对于熟悉的内容,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消化吸收;对于了解的内容,习读之后,可作一般的理解,但须有较深的印象。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自学,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学习要求和内容

绪  言

【要求】

1.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及学习掌握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针灸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掌握针灸史中三部总结性著作的名称、作者和成书年代。

3.了解针灸医学流传国外的概况。

4.熟悉建国以来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内容】

一、针灸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针灸学的意义、内容和特点。针灸学是由“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组成的。因其同属于“外治法”范畴,而临床又常配合使用,故合称为“针灸”。

二、针灸的起源。针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的针具称为“砭石”以其刺病的方法称为“砭术”;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以后,起初用火烤灼,后来逐渐选择了艾作为施灸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针灸史中历代均有其代表性的著作,其中战国时的《黄帝内经》,为针灸医学奠定了基础,是第一部总结性著作,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后,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是继《内经》的又一次总结。明代杨继洲写成的《针灸大成》,汇集了历代针灸学的成就,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总结。

三、针灸医学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公元五、六世纪,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后遍及东南亚诸国。公元十七世纪传入欧洲法、德、意、英等国,十九世纪在欧洲的传播已较为普遍。现在已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世界许多地区。

四、建国以来,针灸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如针灸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立,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针灸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针灸经络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使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大放异彩,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和关注。针灸医学将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掌握经络的意义。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5.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及作用、特点。

6.了解十五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意义、主要作用和分布特点。

7.了解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意义。

8.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掌握经络的临床应用。

【内容】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的概况。

二、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它内属于脏腑,处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纵行的主干;络是络脉,譬如网络,是横斜的分支。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周身、难以数计的孙络。

四、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脏腑,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彼此联系的途径,以及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表里属络关系。

五、奇经八脉包括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与十二正经有别,故称为“奇经”。这八条经脉各有其分布,而且有着各自的功能和特点。

六、十二经脉的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孙络与浮络。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别行部分,离、合、出、入于表里经之间,加强了内外的联系,有濡养脏腑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联络筋肉、骨骼,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各有其分布特点。

七、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基本含义。

八、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病理反应是反应病候、传注病邪。经络的临床应用,一是诊断方面,常用的有经络诊察,扪穴诊察;一是治疗方面,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进行取穴治疗,即所谓循经取穴,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皮部,经络郁滞者取之络,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要求】

1.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

2.掌握腧穴的意义。

3.了解腧穴的分类。

4.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

5.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内容】

一、腧穴的发展。

二、腧穴是脏腑、经络元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三、腧穴大体上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四、腧穴的治疗作用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面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五、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分别介绍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的意义。

六、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定位的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便取穴法四种。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35个常用的经穴,以及12个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内容】

一、十四经(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的经脉循行。

二、十四经脉的病候。

三、常用的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具体穴位如下: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三间、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肩骨禺、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  、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  、翳风、耳门、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瞳子   、听会、阳白、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督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 、水沟。

经外奇穴:印堂、太阳、翳明、夹脊、腰奇、十宣、四缝、八邪、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八风。

 

中篇  刺灸方法  

第一章  毫针刺法

【要求】

1.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熟悉针刺前的准备。

2.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留针、出针等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3.了解得气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掌握行针的操作手法。

4.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熟悉针刺的注意事项。

【内容】

一、针刺的基本知识包括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保藏,以及针刺前指力的练习方法。针刺前的准备一是针具的选择,除注意针具的质量外,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形体胖瘦、病情虚实以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体位的选择,体位的正确与否对于正确取穴、针灸操作、持久留针以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用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五种;三是针具的消毒,有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及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的消毒。

二、进针的方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和舒张进针法四种。并分别进行叙述。

三、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一般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临床多根据患者的体质、形体、部位、病情等不同情况决定其深浅。

四、得气是指针刺入人体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所以又称“针感”或“即时反应”。得气时,患者会有   、麻、胀、重的自觉反应,或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扩散或传导;医者的手指能体会到沉、紧、滞、涩的他觉反应。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五、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的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行针的辅助手法包括刮柄法、弹柄法和震颤法。

六、针刺的补泻,是针对患病机体“虚”与“实”两种不同病证确立的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凡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叫补法;凡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叫泻法。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两个方面。针刺的补泻手法主要的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以及平补平泻七种。

七、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留针时间的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出针是指针刺完毕,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

八、针刺的异常情况,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创伤性气胸等。大多因操作时疏忽大意,没有掌握好针刺的方向、深度和禁忌,针刺技术不熟练,对于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所致。一旦发生,即应妥善处理,否则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为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出现,针刺时除精神集中、认真操作外,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病情、针刺部位等具体情况,并采用适当的针刺方法。

 

第二章  灸法(附:拔罐)

【要求】

1.掌握常用灸法;艾火主  灸、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2.了解天灸、灯草灸、温灸器、太乙神针、雷火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了解灸法的作用;熟悉施灸的程序、施灸的禁忌和灸后处理。

4.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内容】

一、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火主或艾条,点燃以后,以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熏灼,给人以温热性刺激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灸法可分为艾火主灸、艾条灸、温针灸及其他灸法四类。各类灸法因其操作和施灸材料等不同而又分为若干种,需一一区别。

二、艾火主  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大、中、小不等的圆锥状艾火主。若将其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直接灸,并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若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用其他药物隔开然后施灸称为间接灸,根据其间隔的药物不同,又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饼灸、隔盐灸等。并分述其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三、艾条灸是用艾绒或掺入其他药物粉末卷成圆柱形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称温和灸;若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的称为雀啄灸。还应掌握其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四、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内,在针柄上或捏搓艾绒,或穿置一小段艾条施灸的方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

五、天灸、灯草灸、温灸器、太乙针、雷火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六、灸法的作用是温通经脉、祛湿散寒,温中补气、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七、施灸的程序;施灸的禁忌和灸后的处理。

八、拔火罐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其操作有投火法、闪火法,以及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其他治法

【要求】

1.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2.熟悉耳廓表面的解剖,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掌握耳针的应用。

3.熟悉头针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掌握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内容】

一、三棱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身呈三棱形、尖端锋利的针具。其操作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有活血消肿、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实证和热证。各种刺法又有其不同的适应症。

二、皮肤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一端而成。用它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刺激的强度有轻、中、重之分。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

三、皮内针有图钉型和麦粒型两种。操作时将针刺入皮内,然后用胶布固定,可以埋置较长时间。利用其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多应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或疼痛性疾病。

四、电针是毫针针刺取得针感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以针和电的综合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体操作可根据电针机的不同而异。凡毫针治疗有效的病证,均可选用电针。此外电针还可应用于针刺麻醉。

五、水针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就是用注射器将药物液注入有关腧穴或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与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多用于一些慢性病证。

六、耳针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联系,耳廓的表面解剖和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是耳针应用的基础。选穴处方原则、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

七、头针是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以进行针刺治疗和方法。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  针刺麻醉

【要求】

了解针刺麻醉的基本操作、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内容】针刺麻醉的概念和特点,针刺麻醉的方法,包括手术前的准备,穴位的选取方法,刺激与诱导,辅助用药等。针刺麻醉的适应症及常用穴位处方。针刺麻醉下的外科手术操作。

 

下篇  治疗  

第一章  治疗总论

【要求】

1.熟悉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在针灸中的运用。

2.掌握针灸治疗的原则。

3.掌握针灸的配穴处方。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内容及其应用。

【内容】

一、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辨证在针灸学中尤为重要。无论哪一种辨证,都旨在对错综复杂的病理现象,找出其病机、病位,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不同的辨证方法,在针灸临床中,对于确立相应的治则、针刺施术方法和选取腧穴,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运用。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对于临床配穴处方以及操作方法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临床的病证表现多种多样,病机变化复杂多端,而每一患病的个体又有差异,治疗时欲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分清疾病的主次缓急,正确地运用补泻,因人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手段。为此,针灸的治疗原则在针灸临床中是必须遵循的法则。

三、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与艾灸某些腧穴来完成的。所以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组成适当与否,直接与医疗效果相关。配穴的原则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和对应取穴三种。配穴的方法可分为前后、上下、表里、远近等多种。

四、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由于分布和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名称。在临床上各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各有其不同的应用特点。

 

第二章  治疗各论

【要求】

重点病证须了解其概念、特征;熟悉病因病机;掌握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和处方配穴及其意义。一般病证须了解其概念、病因病机,熟悉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和取穴。

【内容】

各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疗方法,处方取穴及方义(下述病证中有“”标记者为重点病证,余为一般病证)。

一、内科:中风、眩晕(附:高血压)、头痛(附:三叉神经痛)、面瘫、痹证(附: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腰痛、胁痛、痿证、痫证、癫狂、不寐、脏躁、惊悸怔忡、疟疾、感冒、咳嗽、哮喘、肺痨、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泻、痢疾、脚气、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阳痿、疝气。

二、妇儿科: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乳少、阴挺、急惊风、遗尿、疳积、小儿麻痹后遗症。

三、外伤科:风疹、疔疮、痄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扭伤(附:落枕)、肘劳、腱鞘囊肿、丹毒、蛇丹。

四、五官科:目赤肿痛、麦粒肿、耵耳、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眼。

五、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急痛、出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