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二三年五月
指定用书:《社会心理学》,吴明证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一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本课程包括十三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发展历史及研究领域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够结合生活实践,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完整和全面的分析。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为学习“社会工作和管理”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3、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发展历程。
课程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
2、社会情景
包括三类:真实的情景、想象的情景、暗含的情景。
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景,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
3、认知和情感
社会情境通过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影响社会行为
4、社会心理现象的个体差异
就社会心理学来说,以微观环境为中介的社会心理现象既受到他人和所处群体的影响,又表露出个人的个性,从而使社会心理现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的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2、人际交往
3、群体心理:群体的结构、群体的内聚力、群体和决策、领导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科学
(一)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
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心理学是从普通心理学中产生,是普通心理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领域和分支。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区别在于交往。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是人们的直接交往。只有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直接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际交往,而是研究主体内部的反映活动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是双向的,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和现象反映在社会心理过程中,社会心理现象和规律也加深了我们关于一般心理过程的认识。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共同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是统一的,即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直接交往过程中个人心理内容、机制以及群体意识,以及各种间接因素对上述过程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哲学思辨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从哲学(社会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
对社会心理学的描述性研究,传统上分为两条路线: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1)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2)社会心理学成长时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3)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
成熟期的两个特点: 60年代社会心理学迅速成长的势头在70年代没有停顿下来;出现了许多新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归因(attribution)研究。
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社会认知的取向,强调应用。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及识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及识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解及识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一)学习理论
1、联想 2、强化 3、模仿:
(二)社会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ies)
格式塔理论;场理论;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归因理论。
(三)社会文化视角
(四)进化论视角
(五)社会心理学的其他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符号互动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六)视角融合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
(三)档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
(四)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自然实验(The Natural Experiment);模拟研究(Simulation Research)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风险
隐私;隐瞒;伤害性后果。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理解、识记: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识记:观察法 实验法
三、 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原则
理解、识记: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原则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社会认知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社会认知的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我们选择、理解、储存、回忆有关其他人(包括自己)社会行为信息的方式。
(二)社会认知者的假设
1、考虑心理过程的社会情境性
2、思维是一种社会适应的功能
(三)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1、认知者因素:自我概念;解释水平;情绪;动机
2、信息因素
3、顺序效应
4、框架效应
5、修辞
(二)信息的性质
1、顺序效应
2、框架效应
二、社会图式
(一)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它表征着有关特定的概念或刺激类型的有组织的知识。
(二)社会图式的分类
社会图式是对社会实体的知识结构,它表征着有关自己、他人、群体以及所属社会情景的特定概念或刺激类型的有组织的知识。
事件图式
个人图式
角色图式
(三)图式的功能
1、图式影响了注意
2、图式影响了记忆
3、图式影响了思维
(四)图式的激活
1、重复
2、新近性
3、情感和动机
三、自动化加工
(一)自动化加工的定义
(二)具身认知
(三)阈下知觉与内隐学习
(四)无意识启动
(五)无意识思维
四、启发式
(一)启发式的概念
(二)代表性启发式
(三)可得性启发式
(四)锚定和调整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者的特征
二、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三、启发式的类型
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识记、理解:(1)社会认知的概念 (2)社会认知者的假设
二、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1、识记:(1)解释水平 (2)框架效应
2、理解、简单应用:(1)信息如何影响着社会认知过程 (2)自我概念对我们的影响
三、社会图式
1、识记:(1)图式 (2)社会图示
2、理解、简单应用:(1)图式的功能 (2)影响图式激活的因素
四、启发式
1、识记:三种启发式
2、理解、简单应用:启发式的作用及对我们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归因和印象形成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三)社会知觉的特征
二、非语言线索
(一)非语言线索的定义
(二)传统的非语言线索
(三)新兴的非语言线索
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
1、印象形成:我们把有关其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的模型:格式塔模型;代数模型;连续体模型
(三)印象形成的顺序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四)社会知觉过程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效应;负性偏差;刻板印象;投射效应;期望效应;晕轮效应。
四、归因
(一)归因概述
(二)归因理论
1、朴素心理学
2、对应推论理论
3、凯利的共变理论
4、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型
(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
2、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3、虚假一致性
4、自我服务偏差
(四)归因与心理健康
考核知识点: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认知的歪曲
三、印象形成
四、自我实现预言
考核要求:
一、社会知觉的概述
识记、理解:(1)社会知觉的概念 (2)社会知觉的范围与特征
二、非语言线索
理解、识记、简单应用:传统非语言线索
三、印象形成
1、识记:(1)印象形成的概念及模型 (2)印象形成的顺序效应 (3)晕轮效应
2、理解、简单应用:(1)社会知觉过程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四、归因
1、识记:归因偏差
第五章 自我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自我认知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自我概述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持有的主要信念的集合。
(一)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实质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在自我概念中,自我图式提供了更具组织性的自我知识;在特定时刻,自我概念中只有一部分被激活并引导人们的行为。
2、自我的成分
(1)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2)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
(3)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二)自我概念的特征
1、自我复杂性
自我概念的结构属性主要体现在自我复杂性,表现为人民对自我知觉的复杂程度。
2、自我概念清晰性
1)人们对自己了解的清晰程度。
2)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三方面特征:自我概念内容的明确性、个人属性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自我知识的来源
1、社会化 2、他人的反馈 3、自我知觉 4、自我归因 5、情境的独特性 6、社会比较 7、社会认同 8、文化
二、自尊
1、自尊的定义
自尊包含双重含义:1)评估某一对象的价值;2)表明对某一对象的看法。因此,自尊是指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是否喜欢自己。
对自尊的两种视角:自尊评价论和自尊体验论。
2、自尊的理论
1)恐惧管理理论
2)社会计量理论
3、内隐自尊
1)内隐自尊的定义
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态度效应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或无法精确地意识到。
2)内隐自尊的测量:自我报告;评价性启动任务;内隐联结任务
3)内隐自尊的理论:双重态度模型;认知-体验自我理论;联结-推理评价过程模型
4、自尊的文化差异
1)对于自尊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2)文化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自尊构成
三、自我与动机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动机是指人们寻求自我认识、准确对自我进行评估的愿望。准确性是自我评价动机的主要目的。
2、自我提升
1)自我服务偏向
2)自利归因
3)自我评价维持模型
4)自我肯定理论
3、自我证实
自我证实是指人们期望获得一致性的自我评价的愿望。
四、自我呈现
1、自我呈现
1)自我呈现的定义
自我呈现或印象管理指人们引导他人按照我们所期待的特定方式看待我们。
2)印象管理的策略
讨好;自我提升;威胁;榜样化;哀求;谦虚;沙袋术。
2、自我妨碍
当个体面临自我威胁时的自尊维持机制,即个体在操作性情境中采取的各种行为或决策,以增加将失败的原因外化或将成功的原因内化的可能性。
考核知识点:
一、自我概述
二、自尊
三、自我与动机
四、自我呈现
考核要求:
一、 自我概述
1、识记:(1)自我概念(2)自我概念的特征
2、理解:自我概念的复杂性和清晰性;自我知识的来源;
3、简单应用:试述你的自我知识的来源有哪些?
二、自尊
1、识记:(1)自尊的定义 (2)自尊的理论 (3)内隐自尊的定义、测量
2、理解:内隐自尊的理论;自尊的文化差异。
3、简单应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区别;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自尊有什么区别?
三、自我与动机
1、识记:自我评价
2、理解:自我提升;自我证实
3、简单应用:(1)自我提升与自我证实动机的关系如何? (2)当他人行为威胁到我们的自我形象时,我们如何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四、自我呈现
1、识记:自我呈现的定义;印象管理策略
2、理解:自我妨碍
3、简单应用:面子心理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第六章 态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态度的涵义、形成和发展。
课程内容: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认知成分。也称认识成分、信念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基本上是知识或信息的因素。
2、情感成分。表明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对它的喜或恶。情感具有方向性。
3、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预先具有的心理状态或一种定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个体对态度目标将要采取行动的心理上的准备。
4、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1)这三个成分是互相依赖、协调一致的。
2)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
3)情感常能催生行为倾向,行为倾向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评价。
(二)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 2、对象性 3、协调性 4、稳定性
(三)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四)态度的功能
1、工具功能 2、自我防卫功能 3、价值表达功能 4、知识功能
(五)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的条件
态度的形成以社会性需求为基础,以满足人的需要或动机的活动情境或外界情境为前提条件。
(二)态度形成的途径:认知学习、情绪或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反应
(三)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四)人际关系中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三、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概述:
1)改变人们态度的强度
2)改变人们的态度方向
(二)耶鲁态度改变法:
说服过程涉及沟通者、听众、沟通信息的特性,以及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服从
- 沟通者:可靠性;喜好程度
- 沟通过程:情感诉求;单方面信息和双方面信息;信息的呈现顺序;差距;信息的可理解性;引出结论;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传递的风格;信息的重复
- 沟通对象:个性;智力;自尊
- 沟通情境:分心;预先警告;预防接种;
(三)精加工可能性模型
双重加工理论——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概述
认知与信念之间不一致或失衡
2、认知失调理论相关研究
1)理由不足研究
2)努力合理化研究
3)决策后失调研究
4)诱导伪善研究
5)富兰克林效应研究
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要求:
一、 态度概述
1、识记:(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特性 (3)态度的功能
2、理解: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 二、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 1、识记:(1)态度的形成的条件 (2)态度形成的阶段
2、 理解:(1)耶鲁态度改变法 (2)平衡理论 (3)认知失调理论
第七章 人际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人际关系概述
- 人际关系的定义:个体与他人之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 人际关系的类型
- 人际关系距离
- 差序格局
- 强关系和弱关系
- 关系模型理论
- 人际关系的作用
- 满足需求
- 了解自我
- 减轻孤独
二、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指人们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的现象。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相似性;互补性;接近性;熟悉性;外表吸引力。
3、人际吸引的现象:自我暴露;人际吸引的得失效应。
三、爱情
(一)、爱情概述
1、爱情的定义:
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2、爱情的分类:
1)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
2)爱情风格
3)爱情中的冲突和威胁
(二)爱情的理论
1、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亲密,激情,忠诚
2、亲密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像经济交换一样,各方都对自己要交换的“货物”定价,人们会追踪所交换的“货物”,以了解奖赏是否多于代价。在亲密关系中,奖赏指人们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的受欢迎的事物,代价指亲密关系中令人沮丧或苦恼的后果。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只会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
3、亲密关系的投资模型:鲁斯布尔特认为有三个因素决定了伴侣间的承诺:满意度、替代关系的比较水平;对这段感情的投资。
(三)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
1、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
2、自尊
3、拒绝敏感性
4、归因方式
5、情绪表达
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关系与吸引的定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人际吸引的现象
考核要求: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分类
1、识记:人际关系
2、理解:(1)差序格局 (2)人际关系的作用
二、人际吸引
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人际吸引的现象
1、识记、理解:自我暴露
2、理解:人际吸引的得失现象
第八章 亲社会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 2、社会规范理论 3、学习理论 4、社会交换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一)注意紧急事件 (二)解释事件为突发事件 (三)判定个人责任
(四)确定恰当介入方式 (五)执行助人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助人者特征:心境;助人者动机;助人者责任;时间压力;性别;人格特征
(二)求助者特点:依赖性;相似性;吸引力;个人责任
四、人们为什么抗拒获得帮助
(一)对自尊的威胁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抗拒理论
考核知识点:
-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理论
- 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抗拒获得帮助
考核要求: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
1、识记: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2、理解、识记: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识记、理解: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四、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者特征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五、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求助者特征
理解、简单应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求助者特征
第九章 侵犯性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侵犯和暴力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定义: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且受害者试图回避的行为。
(二)侵犯的类型
1、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工具性侵犯和敌对性侵犯
3、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生物理论 (三)个性理论 (四)挫折-侵犯假说 (五)社会学习理论 (六)综合侵犯模型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侵犯者特征 (二)情绪 (三)侵犯线索 (四)受害者的特征 (五)酒精 (六)媒体暴力
四、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一)宣泄 (二)惩罚 (三)认知干预 (四)道歉
考核知识点: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考核要求:
- 侵犯行为的定义
识记、理解: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 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识记、理解: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识记、理解: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第十章 社会影响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社会影响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感觉到他人压力而导致个体在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
(二)从众的类型:权益从众;真从众;反从众。
(三)从众的研究
1、谢利夫的研究 2、阿希的研究
(四)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五)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特征: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
2、情境特征:任务的难度和模糊性;从众的公开性。
3、个体因素:人格特征;专长和地位;性别;文化。
二、依从
(一)依从的概念
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去做或不去做一些事情。
(二)依从的策略
1、喜爱/友谊
2、互惠:门面技术;并非全部技术
3、承诺/一致性:登门槛技术;滚雪球技术;诱饵-调包技术
4、稀缺
5、权威
6、社会认同
三、服从
(一)服从的定义
在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中,低权利一方听从高权利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做出一定行为的现象。
(二)服从的研究: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
(三)服从的影响因素
1、机构的权威
2、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
3、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4、不服从同伴的解放效应
(四)对服从实验的反思
考核知识点:
一、从众的概念与类型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依从
四、依从的策略
五、服从
六、影响服从的因素
考核要求:
- 从众的概念
1、识记、理解:从众的概念及遵从行为的分类
2、理解:从众的研究
二、 依从及其策略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1)依从 (2)依从的策略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识记、理解: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群体心理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1、群体的定义:当三个及以上的人因为需要和目标而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时,我们说这三个人组成了一个群体。
2、群体分类: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大型和小型群体;主要和次要群体;成员和参照群体。
3、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任务执行阶段;中止阶段。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社会角色;群体地位。
2、群体目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
3、群体凝聚力:群体将成员联结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
4、群体规模:组成一个群体的成员数量。
5、群体实体性:群体真实存在、具有实体性质的程度。
二、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单向和双向沟通;口头和书面沟通
(二)群体的沟通网络
三、社会助长
(一)社会助长的实验研究
(二)社会助长的理论
1、驱力理论 2、评价担忧 3、分心-冲突理论
四、群体绩效
(一)群体绩效的定义
通过群体的活动所能达到目标的成就或最终状态。
(二)群体绩效的影响因素
1、群体成员的特征
2、群体任务类型
3、群体规模
4、群体凝聚力
5、奖励制度
五、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概述:
群体决策规则:大多数获胜规则;真理获胜规则;三分之二多数决定规则;第一次修改决策规则。
(二)群体决策方法
1、互动群体法 2、名义群体法 3、电子会议法 4、头脑风暴法 5、德尔菲法
(三)群体决策现象
1、群体极化 2、群体思维
六、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群体中的某个成员指导和影响其他成员,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二)传统领导理论
1领导的特质理论 2、领导风格理论 3、领导的情境理论 4、领导权变理论
(三)现代领导理论
1、领导-成员交换 2、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 3、家长式领导 4、服务型领导
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概述
二、群体的沟通
三、社会助长
四、群体绩效
五、群体决策
六、领导
考核要求:
- 群体概述
识记、理解: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二、 群体的沟通
识记、理解、综合应用:群体的沟通
三、社会助长
识记、理解:社会助长
四
识记、理解:群体绩效的影响因素
五
识记、理解: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六
识记、理解:现代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合作、竞争与冲突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与竞争的定义
合作:两个及以上个体、群体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彼此的行为。
竞争:当不同个体、群体或组织为了争夺共同的目标而从事彼此相冲突的行为。
(二)经典研究
1、卡车游戏 2、囚徒困境 3、社会困境
(三)合作的理论
1、力量理论 2、协商理论
(四)竞争和合作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性别;价值观;社会认知;互惠信念
2、策略因素:沟通;威胁;针锋相对策略
二、冲突
(一)冲突的定义:各方针对稀缺地位、权利及资源的斗争,目的在于孤立、打击或清除对方。
(二)人际冲突:
1、人际冲突的定义: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实际或期望的反应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2、人际冲突的原因:竞争稀缺资源;观念分歧;缺乏有效沟通;错误归因。
(三)群际冲突:
1、群际冲突的概念
2、群际冲突的理论:现实冲突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
三、冲突解决
(一)协商:1、协商代表 2、初始态度 3、让步 4、整合式解决策略
(二)创设远景目标
(三)引入第三方
(四)威胁
考核知识点:
一、合作与竞争
二、冲突
三、 冲突解决
考核要求:
- 合作与竞争的定义
识记、理解:冲突的定义
二、 冲突
1、识记、理解: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2、理解、简单应用:人际冲突的原因
三、冲突解决的途径
1、识记、理解:协商过程
2、理解:创设远景目标
第十三章 环境心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 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 环境应激 2、环境风险 3、行为背景 4、建筑心理学 5、环境评价 6、自然环境
-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二、领地性和个人空间
(一)领地性
1、领地性的定义:个体或群体基于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性知觉而表现出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2、领地的形式:主要领地;次要领地;公共领地。
3、领地性的功能:有助于维持社会组织的稳定性;有助于个体保持私密性;具有防卫性功能。
(二)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的定义:当与他人相互作用时,个体试图保持围绕他们自己的看不见的空间范围。这种空间范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只不过依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扩大或缩小。
2、个人空间的发展
3、个人空间的个体差异
4、情境对个人空间的影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5、个人空间遭侵犯的结果:消极效应;积极效应;侵犯他人个人空间对侵犯者的影响。
三、孤独与拥挤
(一)孤独
1、孤独的现象 2、孤独的个体 3、孤独的群体
(二)拥挤
1、拥挤的定义:拥挤是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通过空间的、社会的、个人因素的互相作用而激起的动机状态,所以拥挤是心理紧张性的。
2、拥挤的理论:超载理论;控制理论;归因理论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一)环境问题:人口增长;污染;能源危机;自然资源
(二)环境保护
1、行为干预:信息传播;行为提示;树立榜样;激励;反馈
2、社会互动干预:说服;社会激励;社会影响技术;排除障碍;摆脱社会陷阱
考核知识点:
一、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二、领地性和个人空间
三、孤独与拥挤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考核要求:
- 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识记、理解: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二、 领地性和个人空间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领地性和个人空间
三、孤独与拥挤
理解、简单应用:孤独与拥挤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有目的、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全面地、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者明确命题范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对于考核目标,大纲按照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不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准确地认识和表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记忆范围是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中规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发现和结论等。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简单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个具体的原理、原则,是比“理解”高一级的学习水平。
综合应用: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包括对考试大纲的全面掌握,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能够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有条件者应阅读和参考有关社会心理学书籍。
2、力求融会贯通
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力求融会贯通。对各章节的学习做到既能掌握具体内容,又能在总体上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站在理论高度上选择具体的处理方式。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很强的课程。虽然课程学习本身不是实践,而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应考者必须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指向实践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操作的理论。因此,学习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应用,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效果更好。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自学的正确导向。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于本书各个章节,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本课程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
3、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4、试题应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为2:3:3:2。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为宜。
5、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卷。要求自学者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考试时需要卷面清楚、文字表达流畅。
附录:
题型举例:(题型举例仅供参考,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分X 10题=10分
1、( )指的是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A、从众 B 、服从 C、众从 D、顺从
二、多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答案,将其全部选出并将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2分X 5题=10分
1、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有( )。
A、个体的社会化 B、社会认知 C、人际交往 D、社会态度 E、态度的改变
三、名词解释 5分X 4题=20分
1、归因
四、简答题 8分X 4题=32分
1、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4分X 2题=28分
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说明。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