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2024年4月自考02664农业气象学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农业气象学

(课程代码 0266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极地大陆气团带来的天气特点是
A.干冷
B.湿冷
C.干暖
D.湿暖

2.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A.紫外线辐射
B.可见光辐射
C.红外线辐射
D.超红外辐射

3.某作物发育下限温度为15℃,某天日平均气温为20℃,当天活动温度为
A.0℃
B.15℃
C.20℃
D.35℃

4.有利于形成露和霜的天气条件是
A.有云有风的夜晚
B.有云无风的夜晚
C.无云有大风的夜晚
D.无云无风的夜晚

5.在某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为40.0hPa,同温下实际水汽压为20.0hPa,相对湿度为
A.40%
B.50%
C.60%
D.80%

6.喜凉作物的生长期是指日平均气温达到多少度以上的持续日数?
A.0℃
B.5℃
C.10℃
D.15℃

7.有利于作物生殖器官发育的是
A.强光
B.相对弱光
C.短波光
D.长波光

8.在作物的生长季节,适宜的日平均相对湿度为
A.40%
B.50%
C.60%
D.70%~80%

9.有利于植物有机物质积累的温度变化是
A.温度日较差较大
B.温度年较差较大
C.活动温度变化较大
D.有效温度变化较大

10.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升高,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A.升高
B.降低学
C.先开高,然后降低
D.保持不变

11.可以加速积雪融化和作物成熟的是
A.海陆风
B.山谷风
C.焚风
D.峡谷风

12.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多少级称为台风?
A.7级以下
B.8-9级
C.10-11级
D.12级或以上

13.“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描写的是什么气候类型特征?
A.草原气候
B.沙漠气候
C.高山气候
D.高原气候

14.中国气候二级区划的指标是
A.年日照时数
B.年平均温度
C.年干燥度
D.年降水量

15.小气候形成的能量基础是
A.作用面的辐射差额
B.作用面的湍流交换
C.作用面的热量平衡
D.作用面的水分平衡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A”,错误的涂“B”。
16.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7.相同温度条件下,饱和差越小,说明空气越干燥。
18.地表颜色越深,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越大。
19.大气层越不稳定越有利于逆温的形成。
20.白天和暖季,耕层温度比未耕地的高,下层温度比未耕地的低。
21.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降水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降水量多。
22.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辐射强度减弱,光谱成分不发生变化。
23.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之一是春温低于秋温。
24.光照时间延长,长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加快。
25.灌溉可以改变土壤温度是因为灌溉能改变土壤的热特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分。
26.短日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育期将______。
27.气旋控制的区域常出现______天气。
28.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利于蛋白质积累的是______。
29.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温度日较差______。
30.在土壤水分蒸发的稳低阶段,可以采用______来抑制水分蒸发。
31.地面有效辐射随地面温度______而增大。
32.作物的蒸腾系数越大,其对水分的利用率越______。
33.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包括海陆分布、______、地貌及洋流等
34.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中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______。
35.光资源分析包括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______的分析。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光合有效辐射
37.农业界限温度
38.露点温度
39.平行观测
40.作用面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42.简述土温对植物的影响。
43.简述影响农田蒸散的因子。
44.简述山谷风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5.简述地膜覆盖的小气候效应。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防御干旱应采取的措施?
47.论述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