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29
1、答案:C
题目详解:(p53)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2、答案:D
题目详解:(p59)“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3、答案:A
题目详解:(p106)《周易·系辞》记载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4、答案:C
题目详解:(p120)叠音是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
5、答案:A
题目详解:(p123)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法,是说用词要贴切、生动和传神,其至高境界是任你名家高手也移易不得。这就有“炼字”之说。宋代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炼字方面的经典例子。
6、答案:C
题目详解:(p145)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
7、答案:D
题目详解:(p141)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8、答案:B
题目详解:
(p175)普洛普(V.I-Propp,1895-1970)于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对俄罗斯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一百个故事表面上看纷繁离奇、变化无绪,然而它们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9、答案:D
题目详解:(p181)减缓是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也就是叙述步速的减速状态。
10、答案:B
题目详解:(p207)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11、答案:A
题目详解:(p217)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
12、答案:B
题目详解:(p251)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气、体等。
13、答案:D
题目详解:(p274)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时代风格总是与个人特点纠结在一起的,但作为一种共性的概念,则是从理论上忽略了同时代各个作家的个性以后,从历史、社会的高度进行扫描得出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礼记·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如此,文学亦然。
14、答案:A
题目详解:(p305)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创作冲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情绪体验,而且在一时之间它还居于主体心理的主导位置。
15、答案:B
题目详解:(p214)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16、答案:D
题目详解:(p291)柏拉图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
17、答案:C
题目详解:(p317)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凌漾初的“二拍”是“拟话本”,实际上是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通俗短篇小说集,其收集、写作、编辑、印刷、出版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利润的推动。由此可见,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发展的润滑油和推进剂。
18、答案:D
题目详解:(p348)印象式批评往往渗透着灵气与感悟,但失之于分析的笼统与理论的淡。
19、答案:A
题目详解:(p353)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20、答案:B
题目详解:(363)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基础。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与笛卡儿的唯理论密切相关。
21、答案:AE
题目详解:(p57)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22、答案:BCD
题目详解:(p115)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基本层面: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23、答案:ABC
题目详解:(p136)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必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这一审美需要相适应,逐渐形成文学的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
24、答案:ABE
题目详解:意象主义(1magism)是 20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一个文学运动,它强调使用简洁、精确的语言来传达清晰、强烈的意象。意象主义的倡导者们反对19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认为这些风格过于冗长、情感泛滥,缺乏清晰的形式和意象。意象主义的主要特点包括:A.意象的单一性和精确性:意象主义诗歌强调使用单一而精确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B.呈现的直接性和清晰性:意象派诗人追求直接表达,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语和隐喻。E.语言的经济性和锐利性:意象主义倡导使用简洁、经济的语言,力求每个词都有其必要性,避免冗余。因此,选项A、B和E更准确地描述了意象主义的特点。选项C和D则不太符合意象主义的主张,因为它们暗示了一种复杂和连贯的结构,而意象主义倾向于简洁和断裂的形式。
25、答案:ABCDE
题目详解:(p288-p300)艺术创作涉及的心理要素包括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理解。
26、参考答案:(p184)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其特征通常是由叙述者决定的。
27、参考答案:(p373)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28、参考答案:(p111)文学语言,即西文1iterary language;又译标准语,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通常与口语或土语相对,是指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一般电影、电视、话剧、广播、教育、科学和政府机关所用的书面语,都是文学语言。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指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特定语言系统。一般说来,各种语言形态,如口语、土语、方言、书面语和文学语言,以及文言和白话等,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成为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组成部分。可见“文学语言”却并不等于“文学中的语言”。
29、参考答案:(p161-p166)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特征是:
(一)哲理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二)象征性
这是文学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三)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四)求解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30、参考答案:(p185)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的人物更“透明”、更易干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画法,因为投影关系的限制而有远近大小之别和前后遮蔽的情况,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
31、参考答案:(p231)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必定影响其结构上的特点-一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诗可以随着情感和意念的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大幅度地跳跃,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
32、参考答案:(p289)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33、参考答案:(p357-p358)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的前提,所以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原始艺术与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艺术活动成为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往往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着动作一致、互相协调、减轻疲劳和增强劳动效果的实际作用。其次,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内容。由于原始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实践直接影响着原始绘画的题材内容,它们往往反映着当时的劳动生活,表现着生产对象。
34、参考答案:(p266-p269)
(一)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也会有某种相似性,但风格的差异就如同物种间的差异一般,总是异大于同否则也就无真正的风格可言。风格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真正的风格是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之上的而非东施效颦的结果。风格的独创性同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风格的独创性与创作个性的独特性之间关系,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风格的独创性是艺术审美价值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成为许多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成为批评家们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要获得独树一帜的风格,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同时又要对生活有独到的发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要发现自己,恰恰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艰苦的探索和持久的努力。风格总是和艺术独创性相联系,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所以这成为大部分艺术家的自觉追求。
(二)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当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基本的风貌不变,有的作家即使不断调整和变化也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有的作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固然会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在其自身的风格差异中仍能看出其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因此风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与人的性格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作家所处的时代的剧变以及个人社会地位、生活阅历、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他的创作个性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相应地,其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嬉变。(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首先是因为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个有别,先天的情性和后天的陶染不同,造成了文学创作领域的千变万化和风格的多样化。风格因人而异,不可强同也不必求同,这是创作的固有规律。风格的多样化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表现对象的广阔无限、多姿多彩,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变动不居,既提出了风格多样化的要求,也为作家各展所长、争奇斗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从历史上看,凡是千篇一律的时代,必然是文学艺术寂寞凋零的时代,反之,凡是众体皆备、不主一格的时代,必然是群星灿烂、文学和其他艺术都繁荣昌盛的时代。
文学风格多样化也体现在一些体大思精、才具多样的大家身上。如杜甫从青壮年到老年,其风格就呈现出多样性。不仅如此,风格的多样化还可能体现在某些鸿篇巨制和史诗性的作品中,在单个作品中呈现出复合的风格。但无论体现在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中,还是体现在单个作品中,它们之间都不是割裂的,而有一个主导风格贯穿其间: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水到渠成的。
35、参考答案:
(p344-p346)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觉能力。批评家对作家的了解有时胜过作家本人,他能够深入作家内心世界中潜意识与不自觉的层面,发现作家自我认识的盲点和被遮蔽的东西。批评家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发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却又是富有启发性的,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文学系统中去考察而更显客观、中肯。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在文学作品大规模机械复制的时代,作者与读者事实上是互相隔绝的,文学批评则是社会反馈的主要和有效形式之一,将作品所激起的读者反应与批评信息传递给作者。批评家首先是一个普通读者,但他拥有的职业眼光和掌握的尺度又使他代表着一定的读者群及其社会性共识。而且,文学批评一般是以文本的形式见诸媒体的,它既通向作者也为读者大众所知,它预计到读者的反馈并常常以读者的代言人自居。这使文学批评通常具有公开的对话性质与丰富的社会反馈内涵。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一些艺术创新的作品,一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读者阅读经验和高出于读者审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古代与外国作品,接受者往往会产生或一多或少的理解障碍。这就需要文学批评的中介,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鱼龙混杂,读者往往先从介绍、评论文章中获取关于作品的先期信息,然后决定是否值得阅读与阅读什么。对于有害的作品与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文学批评也能起到预警与防范的作用,提醒不良的倾向并指导正确的阅读。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学批评的引导与塑造。把接受者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水平、把握接受活动中艺术再创造的层次和批评家专业的眼光,这也是文学批评担当的责任。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1文学批评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时,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在其背后则有一定的学说依据与理论支撑。这些观点、理论既有艺术的、审美范畴的,也有文化价值观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从后者来说,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通过与作品及其作者进行意识形态对话的方式张扬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作用。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通过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揭示和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理论背景的分析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作用。
36、参考答案:(p74-p69)文化既然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既然人与符号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密切相关,一句话,是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
(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人的生存是偏于动物性还是人性,这是文化首先关心的问题。文学若能揭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那么就有了文化意义。因为它是在揭露这种文化的非人性和反人性的性质,这里就具有了对人的精神关怀的价值了。批判现实的假、恶、丑的作品,一般而言就在这方面具备了文化意义。
(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国之情?什么是民族之情?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也是精神文化中一些基本的观念。文化把人的生物性的欲望变成一种美学的哲学的精神活动。作家在其作品中也必然要艺术地探索这些问题,以其语言所塑造的形象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样,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在叩问人的生存意义问题上凸显出来。
(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文化的群体性是十分突出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真正的文化都是以爱护人为目标的,所以文化可以使人与人变成兄弟姐妹,可以变野蛮的抢夺变为和平的竞赛,可以使弱肉强食变成互相支援与帮助,可以体对抗变成友谊可以使陌生甚至敌对的自然变成亲和之物。文学中的交往对话关系,以诗情画意延伸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显示出文学的文化音义。例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恋爱,就是一种爱的咸情的沟通。但是在这种沟通中,不是没有困难和问题,文学从情感这个领域出发,关心这种沟通。同时,人与自然的交往在许多诗篇中也显示出文化意义。
(四)憧憬人类的未来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动物总是浑浑噩噩地活着,它们没有理想,不能预测未来。人是一种具有理想的动物,这根源于他们的文化。人类因为有了文化,才真正地成为人。同时文化使未来有现实之根,未来因文化之助变得美好起来。文学诗意地表现人的愿望、理想和幻想,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的未来,而获得文化意义。需要补充的是,文学的文化意义不但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等人文关怀上面,而且还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理解上面。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独立封闭的存在。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它如何拒绝或忽视其社会文化,如作品可以不过问政治,不描写现实的斗争,与政治和现实保持距离,但它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描写人情风俗,抒发人的情感,而这种人情、风俗和情感总是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不能不带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因而并不存在完全封闭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那样的东西。
(五)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建文学作品的基本手段,离开语言也就没有文学。而语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即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就蕴藏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因此文学的文化意义之一,就是为人们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库。从某种程度上,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就是阅读语言。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来源于古代汉语,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用古代汉语撰写的文学作品,仍然能够增进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学习语言是文学的文化意义的重要方面。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