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866教育政策法规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科)
专业代码:570103K

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

课程代码:(13866)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
《教育政策法规》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必考课程。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内容、制定的依据、实施的过程、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重点阐述了国家依法治教、 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等问题。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在职小学教师、广大小学教育管理者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正确落实教育政策与法规将大有帮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考生掌握、理解教育政策、法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现行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法治观念,提高运用相关政策与法规知识和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强调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研读政策法规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和应用,形成专业视角与素养,形成学科认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能结合现实反思教育实践、敢于质疑现行教育政策、法规,并为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理解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功能与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体系结构,以及我国现行小学教育基本政策,包括小学教育质量政策、体制政策、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
2.比较全面、深入的掌握小学教育法规,在对教育法规概念、本质、特点与作用、教育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教育法规的制定、实施、监督,以及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结构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从国家、学校、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四个方面,分别把握如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以及小学生权益保护和教育管理。
3.帮助考生确立教育法律意识,从教育法律的视角透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教育事件,指导考生运用相关法律进行案例分析,使考生逐步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
4.力争能反思教育实践、质疑现行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采用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连体、分述” 式的框架结构:第一至第二章介绍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功能与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第三章介绍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体系结构,并且分别介绍我国现行小学教育基本政策,包括小学教育质量政策、体制政策、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第四至第十章介绍小学教育法规,在对教育法规概念、本质、特点与作用、教育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教育法规的制定、实施、监督,以及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结构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从国家、学校、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以及小学生权益保护和教育管理。这一结构体系给师生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全面而适用。
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认识又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因而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宜在先修《教育学》、《教育政策学》、《法学原理》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和控制功能;理解教育政策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价值中立和无涉的。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协调政策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及其价值的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知道不同历史阶段小学教育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价值选择,当代小学教育政策凸显出⺠ 主、平等、人本、优先的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的核心价值追求;理解小学教育政策应进行合法性论证和检验,实现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教育政策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二、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
三、教育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育政策怎样获得合法性
一、小学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来源
二、小学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教育政策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二、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
三、教育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育政策怎样获得合法性
一、小学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来源
二、小学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为什么要有教育政策
1.识记:教育政策的含义。
2.领会:(1)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2)教育政策的功能。
(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1.识记:(1)价值主体;(2)价值客体;(3)价值关系。
2.领会:(1)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2)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政策怎样获得合法性
领会:(1)小学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来源;(2)小学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政策是一个由制定、实施和评价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以实现小学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有效化;知道教育政策制定的构成模式和目标模式,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包括技术性程序和制度性程序;理解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相关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政策如何制定
一、小学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与认定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
三、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
第二节 教育政策是怎样实施的
一、教学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
二、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
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
第三节 如何评价教育政策
一、小学教育政策评价的内涵
二、小学教育政策评价类型与价值准则
三、小学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创新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教育政策如何制定
一、小学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与认定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
三、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
第二节 教育政策是怎样实施的
一、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
二、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
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
第三节 如何评价教育政策
一、小学教育政策评价内涵
二、小学教育政策评价类型与价值准则
三、小学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创新
四、考核要求
(一)教育政策如何制定
1.识记:(1)教育问题和教育政策问题;(2)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3)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4)教育政策制定的构成模式;(5)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模式;(6)教育政策方案选择与公布。
2.领会:(1)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2)教育政策的程序;(3)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与论证。
(二)教育政策是怎样实施的
1.识记:(1)调试模式;(2)互动模式;(3)赛局模式;(4)循环模式。
2.领会:(1)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2)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
3.应用: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解决的对策。
(三)如何评价教育政策
1.识记:(1)预测性评价;(2) 过程性评价 ;(3)结果性评价。
1.领会:(1)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评价;(2)教育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分析;(3)小学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创新。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政策发展阶段;理解教育政策体系;理解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明确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政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中国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一、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
三、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
四、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
第三节 小学教育阶段有哪些基本政策
一、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政策
二、小学教育质量政策
三、小学教育体制政策
四、小学教育经费政策
五、小学教师政策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新中国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一、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
三、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
四、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
第三节 小学教育阶段有哪些基本政策
一、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政策
二、小学教育质量政策
三、小学教育体制政策
四、小学教育经费政策
五、小学教师政策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领会:(1)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产生和初步发展;(2)新中国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二)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1.识记:(1)教育纲领性政策;(2)教育基本政策;(3)教育具体政策;(4)鼓励性教育政策;(5)规范性教育政策;(6)限制性教育政策。
2.领会:(1)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2)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3)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4)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
(三)小学教育阶段有哪些基本政策
1.领会:(1)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政策;(2)小学教育质量政策;(3)小学教育体制政策;(4)小学教育经费政策;(5)小学教师政策。
3.应用:(1)联系实际,阐述我国小学课程的基本政策;(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我
国小学教师的政策。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法规的概念;在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点、构成要素、内容及其类型;明确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和构成要件,在此基础上,知晓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法规是什么
一、教育法律,法规与法治
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教育道德
三、教育法规的本质与特点
四、教育法规的作用
第二节 小学教育法律关系如何构成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
三、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类型
第三节 谁承担小学教育法律责任
一、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法规是什么
一、教育法律,法规与法治
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教育道德
三、教育法规的本质与特点
四、教育法规的作用
第二节 小学教育法律关系如何构成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
三、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类型
第三节 谁承担小学教育法律责任
一、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育法规是什么
1.识记:(1)教育法律含义;(2)教育法规含义;(3)教育法治含义。
2.领会:(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与区别;(2)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联系与区别;(3)教育法规的本质与特点;(4)教育法规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法律关系如何构成
1.识记:(1)法律关系的含义;(2)法律关系的特点。
2.领会:(1)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2)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类型。
(三)谁承担小学教育法律责任
1.识记:(1)法律责任的含义;(2)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3)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4)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2.领会: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治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外小学教育立法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现代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教育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明确教育法规的效力;知道我国教育法律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律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立法
一、国内外小学立法进程
二、教育立法体制
三、教育立法程序
第二节 小学教育法规如何实施
一、教育法规的效力
二、教育执法
三、教育司法
四、教育守法与违法
五、教育法律救济
第三节 谁负责小学教育法律监督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四、社会监督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立法
一、国内外小学立法进程
二、教育立法体制
三、教育立法程序
第二节 小学教育法规如何实施
一、国内外小学立法进程
二、教育立法体制
三、教育立法程序
第三节 谁负责小学教育法律监督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
四、社会监督
四、考核要求
(一)如何进行小学教育立法
1.识记:(1)教育立法体制概念;(2)教育立法程序概念。
2.领会:(1)国外小学教育立法三个阶段;(2)我国小学教育立法进程;(3)教育立法程序。
(二)小学教育法规如何实施
1.识记:(1)教育执法的概念;(2)教育司法的概念;(3)教育守法与违法的概念;(4)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
2.领会:(1)教育法规的效力;(2)教育执法的原则和形式;(3)教育司法的原则和形式;(4)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5)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途径。
3.应用: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应用教育法律救济。
(三)谁负责小学教育法律监督
1.识记:教育法律监督的含义。
2.领会:(1)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教育法治监督;(4)社会监督。

第六章 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及相关的教育行政法规等是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纵向体系和横向关系;知道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及法律地位是什么
一、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
二、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如何把握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一、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
二、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
第三节 小学教育法规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一、 小学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及法律地位是什么
一、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
二、 小学教育法规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如何把握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一、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
二、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
第三节 小学教育法规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一、 小学教育法规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及法律地位是什么
领会:(1)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2)小学教育法规的法律地位。
(二)如何把握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领会:(1)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2)小学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
(三)小学教育法规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1.领会:(1)小学教育法规的内容;(2)我国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特点。
2.应用:结合实际分析《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案例。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具有的特点;知道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了解我国教育经费体制;理解我国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行政行为;了解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一、小学教育的法律性质
二、小学教育的学制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投入与条件保证的法律规定
五、小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参与
第二节 如何进行小学教育行政管理
一、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教育行政行为
三、教育行政执法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有哪些法律责任
一、教育行政机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教育行政侵权与赔偿责任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一、小学教育的法律性质
二、小学教育的学制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投入与条件保证的法律规定
五、小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参与
第二节 如何进行小学教育行政管理
一、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教育行政行为
三、教育行政执法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有哪些法律责任
一、教育行政机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教育行政侵权与赔偿责任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育的法律基础是什么
1.识记:(1)小学教育的法律性质;(2)小学教育的学制。
2.领会:(1)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2)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基本框架;(3)小学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参与。
(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行政管理
1.识记:(1)小学教育行政管理概念;(2)教育行政行为概念;(3)教育行政执法概念。
2.领会:(1)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力;(2)具体的教育行政行为;(3)教育行政执法原则;(4)教育行政执法的分类。
(三)教育行政机关有哪些法律责任
领会:(1)教育行政机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教育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3)教育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校的法律关系及其举办的条件;掌握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理解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的法律关系及其举办的条件
一、学校的法律关系
二、学校举办的条件与程序
第二节 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一、学校的基本权利
二、学校的基本义务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
第三节 如何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一、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
二、依法治校的主要内容
三、小学的管理体制
四、小学的制度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的法律关系及其举办的条件
一、学校的法律关系
二、学校举办的条件与程序
第二节 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一、学校的基本权利
二、学校的基本义务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
第三节 如何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一、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
二、依法治校的主要内容
三、小学的管理体制
四、小学的制度建设
四、考核要求
(一)学校的法律关系及其举办的条件
1.识记:学校的含义。
2.领会:学校举办的条件。
(二)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领会:(1)学校的基本权利;(2)学校的基本义务。
(三)如何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1.识记:学校管理体制含义
2.领会:(1)依法治校的主要内容;(2)制定规章制度的要求。
3.应用:结合案例分析如何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法律地位和资格要求;知道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聘用制;了解教师奖励制度和教师的申诉制度与权益保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师是专业人员吗
一、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
二、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如何获得小学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制度
二、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节 小学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一、小学教师的基本权利
二、小学教师的基本义务
三、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怎样进行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
一、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
二、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标准
三、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
四、小学教师聘任制度
第五节 如何依法进行小学教师管理
一、小学教师考核制度
二、小学教师奖励制度
三、小学教师申诉制度与权益保护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师是专业人员吗
一、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
二、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如何获得小学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制度
二、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第三节 小学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一、小学教师的基本权利
二、小学教师的基本义务
三、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怎样进行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
一、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
二、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标准
三、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
四、小学教师聘任制度
第五节 如何依法进行小学教师管理
一、小学教师考核制度
二、小学教师奖励制度
三、小学教师申诉制度与权益保护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教师是专业人员吗
1.识记:教师的含义。
2.领会: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认定。
(二)如何获得小学教师资格
1.识记:教师的分类
2.领会:(1)关于小学教师资格的规定;(2)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三)小学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17
领会:(1)小学教师的基本权利;(2)小学教师的基本义务。
(四)怎样进行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
识记:小学教师聘任的主要形式。
(五)如何依法进行小学教师管理
1.识记:(1)教师考核的内容;(2)教师考核的原则;(3)教师申诉的程序。
2.领会:(1)教师奖励制度;(2)小学教师申诉制度。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如何依法进行小学教师管理。

第十章 小学生:权益保护与教育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及履行的义务;明确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限;知道未成年人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保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生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一、小学生的法律概念
二、小学生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小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二、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
第三节 怎样依法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一、学籍管理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三、小学生教育活动管理
四、小学生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五、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生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一、小学生的法律概念
二、小学生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小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二、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
第三节 怎样依法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一、学籍管理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三、小学生教育活动管理
四、小学生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五、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小学生的法律地位是什么
1.识记:小学生的法律概念。
2.领会:小学生的法律地位。
(二)小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1.识记:未成年人的保护方式。
2.领会:小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应用:关于小学生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案例分析。
(三)怎样依法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1.识记:小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2.领会:(1)学籍管理的内容;(2)小学生教育活动管理;(3)受教育者的申诉程序。
3.应用:受教育者的申诉案例分析。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阮成武主编,《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 6月。
推荐参考书:
1.孙绵涛,黄崴著,《教育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2.袁振国著,《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1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3.蔡连玉著,《教育政策与法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本课程采用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连体、分述” 式的框架结构:第一至第二章介绍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功能与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第三章介绍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体系结构,并且分别介绍我国现行小学教育基本政策,包括小学教育质量政策、体制政策、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第四至第十章介绍小学教育法规,在对教育法规概念、本质、特点与作用、教育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教育法规的制定、实施、监督,以及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结构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从国家、学校、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以及小学生权益保护和教育管理。知识范围较广,也有一定深度。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从知识点、知识块到知识体系深入领会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育政策与法规实践,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考生应善于把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自己接触、了解到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现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学习。从教育政策法规现象认识教育政策法规的实质问题,把现象问题用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加以提升和系统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科学地学习
本课程在体例设计上,注重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各章章前均以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用典型案例切入,引出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系统知识、原理;章中穿插适当的“小资料”“案例库” 栏目;章后进行总结和拓展,引领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拓展深化。在呈现方式上,各章通过二维码链接相关政策、法规,以帮助学习者全面、深入地把握小学教育阶段的政策与法规。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善于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应先阅读大纲,抓住重点、要点,而后系统地学习教材。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全年、学期计划,还要制定分阶段的单元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三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应用。各能力层次
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史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