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0672中外服装史自学考试大纲

[00672]

中外服装发展史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五年十一月

自学用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参考用书:1、《西洋服装史》,主编李当歧,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2、《中国历代服饰史》,袁杰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浙江省自学考试服装设计专业必考课程,是中西方服装史的通史教育。通过研究中西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服饰的变化,从历史学,文化学,美学,设计学的角度来综合提高学生用服装史的有关设计元素来进行现代流行设计;掌握服装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便对流行趋势的掌握和设计。

学习《中西服装发展史》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服装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以及对服装史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于时尚潮流的观察方法,并为时装设计建立一些本概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事业提供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掌握中外服装发展史在各时期的特征与服饰形制,具有区分各个时期服饰的能力。提倡学生对各个时期服装进行必要的临摹和评论,以加深对各时期服饰风格的理解和发扬。

 

Ⅱ 考核目标

 

总    论

 

  • 人类服装的起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是蒙昧野蛮的原始社会发展而来,认识人类穿衣的动机,以及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1、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2、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原始社会服饰发明状况

2、领会: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

 

  • 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人类服装自原始社会至今,在整个发展史上所存在的共性。掌握服装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人类服装发展的历史。

二、考核知识点

1、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2、服装变化的现象

3、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考核要求

1、领会:(1)人类服装发展史上所存在的共性

(2)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2、应用:根据服装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能够解释其原因。

 

中国服装发展史

 

第三章    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原始社会服饰的起源,认识服装在萌芽时期的状况,理解灿烂辉煌的中国服装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动力。

二、考核知识点

1、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

2、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麻、毛、丝。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丝的发现和应用

2、领会:服饰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服装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明确奴隶社会服装礼制制度。

二、考核知识点

1、礼制与冠服制度特点

2、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的特点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礼制与冠服制度概念

(2)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的概念

2、领会: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关系

 

第五章    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整个封建社会前期一千多年的服装发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与中原汉民族服装的冲撞交融,掌握各时期服饰特点及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

1、楚汉服饰特征与服饰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点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袍服的概念

(2)魏晋南北朝时期衫、裤

2、领会:(1)男子冠巾种类与时尚特点

(2)女子发式与时尚

 

第六章    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唐代服装自汉魏以来发展的绚丽夺目,宋代文化影响的素淡朴实的社会风尚,认识绚丽到素雅是这一时期服装变化的重要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唐宋官服特点与官阶标志

(2)唐代女服与妆饰

(3)宋代女服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唐宋的主要纺织品

(2)魏晋南北朝时期衫、裤

2、领会: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的意义

 

第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元、明、清时代社会文化多元与交融并存现象,认识各代服饰变化特点,掌握这一时期服装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辽金元的男女服饰特点

(2)明代官服特点与官阶标志

(3)清代官服的特点与官阶标志

(4)明代女服特点

(5)清代女服特点与发型

三、考核要求

1、领会:(1)衣料与纹样的变化

(2)明清服饰时尚的演变

 

第八章    近现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160年来中国服装处于一个蜕变与革新时期,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背景,掌握服装发展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晚清时期服饰特点

(2)辛亥革命后的男装

(3)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

(4)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

三、考核要求

1、领会:(1)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代表性服装意义

(2)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是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的。

 

西方服装发展史

 

第九章    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对比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不同的文明体系和服饰文化,理解服饰文化与背景条件的关系;能够根据各个地域服装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

1、古代西亚与北非的代表服饰;

2、古代欧洲的代表服装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对古代服装出现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筒型衣裙、坎迪斯、褶纹衣、希顿、托加等)

(2)古代服装种类及特征

(3)古代发型和妆饰代表品

2、应用:古代服装中出现的设计元素进行现代设计

 

第十章    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世纪服装的时间分工,中世纪服装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个时期的整个时代背景和民族信仰、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服装特征。掌握拜占庭服装;蛮族的窄衣服装文化;罗马式风格时期服装平面结构显身的发展;哥特式风格时期立裁开始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拜占庭服装特点

2、蛮族的窄衣服装文化与罗马式风格时期服装

3、哥特式时期立裁服装技术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对中世纪服装出现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

(2)中世纪典型服装种类及特征

(3)中世纪发型和妆饰代表品

2、应用:中世纪服装中出现的设计元素进行现代设计

 

第十一章    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罗可可风格时期男女装主要款式、风格,掌握男装的三件套与片式、女装的X形与上下两段式立体造型服装。

二、考核知识点

1、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特点(填充的使用、裙撑、紧身胸衣、拉夫)

2、巴罗克时期的男服与女服妆饰

3、洛可可时期的服装(女装、男装)特点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文艺复兴时期服装造型及表现手法

(2)巴洛克时期男装特征(三件套)

(3)洛可可时期女装特点及其妆饰

2、应用:(1)把不同时期下的着装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2)根据不同时期服装进行现代设计

 

第十二章    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代服装的时间范围及在这个时期内出现的服装艺术风格特征,认识服装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掌握现代服装文化孕育形成的过程,掌握男装规范,现代绅士形象和女装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服装特点(新古典主义,帝政式)

2、浪漫主义时代的女装

3、巴斯尔时代的女装特点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这个时期女装造型及表现手法

(2)这一时期时装设计师

2、应用:根据不同时期风格服装进行现代设计

 

第十三章   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19世纪末以来,现代服装取代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式,逐渐向功能化、轻便化的趋势发展。认识各个时代杰出服装设计师贡献,掌握各时代服装典型形态。

二、考核知识点

1、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

2、20世纪20年代的服装

3、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这个时期女装造型及表现手法

(2)这一时期杰出时装设计师

2、应用:根据这一时期服装进行现代设计

第十四章    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影响下,服装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认识服装界出现的新设计理念,掌握这一时期主要服装设计师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典型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

1、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

2、20世纪70年代的服装

3、20世纪80年代的服装

4、20世纪90年代的服装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多元化概念

(2)这个时期女装发展多元化的形态。

(3)这一时期杰出时装设计师及他们的贡献

2、领会:服装风格的大众与多元化是将来时尚发展趋势

 

Ⅲ 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1.对于古埃及人,服装除遮羞御寒和装饰等基本功能之外,______意义更加不容忽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人制成了我们迄今所知的第一条与现代样式相仿的裤子和第一件缝有长袖的短外衣。
A.古希腊   B.波斯   C.亚述   D.巴比伦

三、简答题

1.罗马式时期典型服装款式。

四、名词解释

1.披风

五、论述题

格陵兰长袍的特点及其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