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科目信息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教材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版次 |
02679 |
种子学 |
作物种子学(第二版) |
张春庆 李岩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9年08月 |
出版信息
书名:作物种子学(第二版)
主编:张春庆 李岩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第二版
定价: 46.50 元
字数: 480千字
ISBN:9787109257849
内容简介
全书除绪论外,分为12章,其中种子生物学部分6章,分别为:种子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种子的化学成分、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种子休眠及其释放、种子的活力、劣变和寿命、种子萌发;种子加工与贮藏部分3章,分别为:种子的物理特性、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种子质量检验3章,分别为:种子检验与扦样、种子室内检验、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的种植鉴定。
作者简介
张春庆,博士,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全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种业”领域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玉米顾问团专家,山东省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山东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1
0.1 种子的含义1
0.2 作物种子学的内容2
0.3 作物种子学的发展2
0.4 我国的种子工作8
复习思考题10
第 1 章 种子的形态结构与机能11
1.1 种子的外部形态11
1.1.1 种子外形及其差异11
1.1.2 种被上的结构与种子鉴别13
1.2 种子的内部结构与机能14
1.2.1 种被14
1.2.2 种胚15
1.2.3 胚乳16
1.3 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18
1.3.1 禾本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18
1.3.2 豆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0
1.3.3 锦葵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1
1.3.4 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2
1.3.5 藜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2
1.3.6 大戟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3
1.3.7 蓼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3
1.3.8 茄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4
1.3.9 葫芦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4
1.3.10 菊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5
1.3.11 胡椒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5
1.3.12 百合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5
1.3.13 伞形科作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6
1.3.14 壳斗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6
1.3.15 蔷薇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7
1.3.16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27
1.4 种子的植物学分类28
1.4.1 根据胚乳有无分类28
1.4.2 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28
复习思考题30
第 2 章 种子的化学成分31
2.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31
2.1.1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31
2.1.2 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33
2.2 种子水分34
2.2.1 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35
2.2.2 种子的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35
2.2.3 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36
2.3 种子中的营养成分38
2.3.1 糖类38
2.3.2 脂类40
2.3.3 蛋白质42
2.3.4 生理活性物质44
2.4 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47
2.4.1 矿物质47
2.4.2 种子色素48
2.4.3 种子毒物48
2.5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51
2.5.1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因调控51
2.5.2 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与区域化种植53
复习思考题55
第 3 章 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56
3.1 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56
3.1.1 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56
3.1.2 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57
3.2 种子发育中的异常现象64
3.2.1 多胚现象64
3.2.2 无胚现象65
3.2.3 无性种子66
3.2.4 种子败育67
3.3 种子成熟68
3.3.1 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68
3.3.2 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变化68
3.3.3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影响72
3.3.4 未熟种子的利用73
3.4 种子发育和成熟的基因表达与调控75
3.4.1 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与调控75
3.4.2 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78
3.4.3 种子成熟的基因表达与调控79
3.5 人工种子80
3.5.1 人工种子的概念与研究历程80
3.5.2 人工种子的结构与研制意义82
3.5.3 人工种子的制作技术83
3.5.4 人工种子贮藏技术87
3.5.5 人工种子研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88
复习思考题89
第 4 章 种子休眠及其释放90
4.1 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分类90
4.1.1 种子休眠的概念90
4.1.2 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90
4.1.3 种子休眠期的长短90
4.1.4 原初休眠和次生休眠90
4.1.5 种子休眠综合分类法91
4.2 种子休眠的意义92
4.2.1 种子休眠在植物进化中的意义92
4.2.2 种子休眠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92
4.2.3 种子休眠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92
4.3 种子休眠的原因93
4.3.1 种胚未成熟93
4.3.2 种被障碍94
4.3.3 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96
4.3.4 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二次休眠98
4.4 种子休眠的调控机制99
4.4.1 植物激素调控的三因子学说99
4.4.2 呼吸代谢对种子休眠的调控100
4.4.3 光敏色素调控102
4.5 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103
4.5.1 促进种子休眠的分子基础104
4.5.2 种子休眠释放的分子基础105
4.5.3 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时间调控107
4.5.4 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空间调控107
4.6 种子休眠的调控措施108
4.6.1 延长种子休眠期108
4.6.2 解除种子休眠的措施109
复习思考题113
第 5 章 种子的活力、劣变和寿命114
5.1 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4
5.1.1 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其发展114
5.1.2 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117
5.1.3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117
5.2 种子劣变及其发生机制121
5.2.1 种子活力的下降与劣变发生121
5.2.2 种子劣变的形态特征121
5.2.3 种子劣变中的生理生化变化123
5.2.4 种子劣变中遗传基础的变异124
5.3 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125
5.3.1 种子寿命的概念125
5.3.2 种子寿命的差异性126
5.3.3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128
5.3.4 种子寿命的预测134
5.4 种子的活力、劣变与寿命的分子机制140
5.4.1 重要代谢与种子活力140
5.4.2 损伤修复与种子的活力、劣变和寿命142
5.4.3 植物激素与种子活力143
5.4.4 表观遗传学与种子活力143
复习思考题144
第 6 章 种子萌发145
6.1 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145
6.1.1 吸胀145
6.1.2 萌动146
6.1.3 发芽149
6.1.4 幼苗形成150
6.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153
6.2.1 吸胀作用与细胞活化和修复153
6.2.2 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与转化155
6.2.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160
6.3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161
6.3.1 水分161
6.3.2 温度164
6.3.3 氧气165
6.3.4 光166
6.4 种子的生命循环167
6.5 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67
6.5.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167
6.5.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分析168
6.5.3 种子萌发的管家代谢 —— 甲硫氨酸代谢169
复习思考题170
第 7 章 种子物理特性171
7.1 种子比重和容重171
7.1.1 种子比重171
7.1.2 种子容重172
7.2 种子堆的孔隙度和密度172
7.3 种子散落性和自动分级173
7.3.1 种子散落性173
7.3.2 自动分级175
7.4 种子硬度和角质率176
7.4.1 种子硬度176
7.4.2 角质率176
7.5 种子堆的导热性和热容量177
7.5.1 种子堆导热性177
7.5.2 种子堆热容量177
复习思考题178
第 8 章 种子加工原理与技术179
8.1 种子加工流程179
8.1.1 种子加工基本工艺流程179
8.1.2 种子加工基本工序179
8.2 种子清选分级180
8.2.1 按种子尺寸特性分选181
8.2.2 按种子空气动力学特性分选182
8.2.3 按种子相对密度分选183
8.2.4 按种子表面特性分选183
8.2.5 螺旋分选184
8.2.6 按种子光、电特性分选184
8.3 种子干燥185
8.3.1 种子干燥原理和工艺185
8.3.2 种子干燥方法186
8.3.3 种子干燥的影响因素190
8.4 种子处理191
8.4.1 种子处理概述191
8.4.2 种子的物理因素处理192
8.4.3 种子的化学因素处理194
8.4.4 种子包衣和种子丸化195
8.4.5 种子带和种子毯197
8.4.6 种子引发197
8.5 种子计量包装199
8.5.1 种子包装材料及其选择199
8.5.2 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200
8.5.3 品牌和商标202
复习思考题202
第 9 章 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203
9.1 种子仓库203
9.1.1 种子仓库的基本性能要求203
9.1.2 种子仓库的类型204
9.2 种子贮藏期间的变化205
9.2.1 种子温度的变化205
9.2.2 种子湿度的变化206
9.2.3 种子水分的变化206
9.2.4 种子结露及其预防206
9.2.5 种子发热及其预防209
9.3 种子贮藏期管理210
9.3.1 种子入库前的准备210
9.3.2 种子仓库的准备211
9.3.3 种子的堆放212
9.4 种子仓库管理213
9.4.1 种子仓库的合理通风和密闭213
9.4.2 种子仓库检查214
9.4.3 仓库害虫防治215
9.4.4 仓库鼠类防治220
9.5 其他种子贮藏技术223
9.5.1 超低温贮藏223
9.5.2 超干贮藏223
复习思考题225
第 10 章 种子检验与扦样226
10.1 种子检验概述226
10.1.1 种子检验的内容226
10.1.2 种子检验的作用227
10.1.3 种子检验的发展概况227
10.2 种子检验的特点和程序229
10.2.1 种子检验的特点229
10.2.2 种子检验的程序229
10.3 扦样230
10.3.1 扦样的原则230
10.3.2 扦样的有关概念231
10.3.3 扦样准备和条件231
10.3.4 扦取初次样品的方法232
10.3.5 样品的配制与处理233
10.3.6 种子批异质性测定235
复习思考题237
第 11 章 种子室内检验238
11.1 种子净度分析238
11.1.1 净度分析的方法与标准238
11.1.2 种子净度分析的程序239
11.1.3 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243
11.2 种子发芽试验244
11.2.1 种子发芽及幼苗鉴定标准244
11.2.2 种子发芽试验设施248
11.2.3 标准发芽试验程序249
11.3 种子生活力与活力测定253
11.3.1 种子生活力测定254
11.3.2 种子活力测定257
11.4 品种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测定259
11.4.1 品种纯度的含义259
11.4.2 种子纯度室内测定方法259
11.5 种子水分测定266
11.5.1 种子水分的含义及测定的重要性266
11.5.2 种子水分的标准测定方法267
11.6 种子健康测定271
11.6.1 种子健康测定目的271
11.6.2 种子健康测定的内容271
11.6.3 种传病害及其测定的基本方法271
11.6.4 种子健康测定的基本程序272
复习思考题274
第 12 章 种子田间检验与种子纯度的种植鉴定275
12.1 种子田间检验概述275
12.1.1 种子田间检验的目的与作用275
12.1.2 种子田间检验及种子纯度种植鉴定所依据的性状275
12.1.3 种子田间检验的项目与时期276
12.1.4 种子生产田质量要求276
12.2 种子田间检验的程序278
12.2.1 基本情况调查278
12.2.2 取样279
12.2.3 检验280
12.2.4 结果计算与表示280
12.2.5 检验报告282
12.3 种子田间小区种植鉴定283
12.3.1 试验地选择283
12.3.2 小区设计283
12.3.3 小区管理284
12.3.4 鉴定和记录284
12.3.5 结果处理285
12.3.6 测定结果与规定值比较285
复习思考题288
附录289
主要参考文献302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