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4176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大纲

广东省自学考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4176)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以社会不平等为核心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上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经典的研究主题,也是运用经验研究非常成熟的研究领域。本课程一是具体介绍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理论范式和研究;二是从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影响及变迁三个方面,介绍我国当代社会不平等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此课程有助于人们认识、理解、分析和研究社会不平等现象。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要求考生能够:

  1. 学习和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
  2. 学习和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理论范式和研究。
  3.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习运用量化研究手段,深入剖析社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了解我国在促进社会平等方面的突出成绩。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是很多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结果。《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课程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为: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迁、教育不平等、职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性别与族群不平等、组织与不平等、婚姻匹配与不平等。

本课程的次重点内容为:不平等与生活方式、主观社会不平等、户籍与不平等、政治身份与不平等。

本课程的难点内容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基本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变迁、全球化与不平等、阶层与阶层认同、公平感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对大纲各章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记忆和理解,如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教育不平等、职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性别与族群不平等、组织与不平等、婚姻匹配与不平等。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对大纲中相关的知识点和理论等正确理解,并能够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如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中国身份分层制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迁等;

应用:要求考生在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社会不平等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如中国社会中组织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中国社会中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教育不平等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一领域分析和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不平等问题。

二、课程内容

1.1 社会不平等: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1.1.1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普遍性

1.1.2收入不平等及其测量

1.2 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1.2.1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1.2.2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

1.2.3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

1.3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社会不平等

1.3.1广义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1.3.2社会不平等结构状况与性质

1.4 消除社会不平等

1.4.1社会不平等的普遍性

1.4.2消除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不平等: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考核知识点:了解社会不平等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社会不平等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领会:能够理解社会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应用: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二)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考核知识点:掌握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和分析方法。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社会不平等产生的主要原因。

领会:能够理解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和步骤。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社会不平等

考核知识点:了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领会:能够理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应用: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四)消除社会不平等

考核知识点:掌握消除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和措施。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领会:能够理解消除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和措施设计方案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社会不平等的含义;收入不平等的测量。
  2. 难点:社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历史实践。

 

第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一般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社会不平等的性质和作用及其变化趋势。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性质:层级论vs.关系论(阶级论)

1.1.1层级论

1.1.2关系论

1.2 作用:功能论vs.冲突论

1.2.1功能论

1.2.2冲突论

1.3 变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

1.3.1社会形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

1.3.2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

1.3.3制度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

1.4 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1.4.1从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

1.4.2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 识记:层级论、关系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基本内涵。
  2. 领会:社会不平等性质;社会不平等的作用。
  3. 应用:现代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

(二)性质:层级论vs.关系论(阶级论)

考核知识点:了解层级论和关系论(阶级论)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层级论和关系论(阶级论)的定义和特点。

领会:能够理解层级论和关系论(阶级论)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层级论和关系论(阶级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分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作用:功能论vs.冲突论

考核知识点:了解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定义和特点。

领会:能够理解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功能论和冲突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分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变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

考核知识点: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的关系和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领会:能够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的关系和影响。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考核知识点:掌握预测社会分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和技巧。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预测社会分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和技巧。

领会:能够理解预测社会分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方法预测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分层结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
  2. 难点:社会分层结构的前景与未来。

 

第二章  阶级阶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阶级阶层的内涵、后果与影响;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阶级概述

1.1.1阶级“硬核”

1.1.2阶级与其他分层视角

1.2 阶级理论和阶级结构

1.2.1古典阶级理论:马克思和韦伯

1.2.2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

1.3 阶级的后果与影响

1.3.1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

1.3.2经验领域中阶级的影响

1.3.2.1阶级与收入

1.3.2.2阶级与生活方式

1.3.2.3阶级与主观地位认同

1.4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1.4.1改革开放之前的阶级结构

1.4.2改革开放以来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1.4.3当代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阶级、阶级“硬核”三个要点。

2.领会:近代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基本脉络;

3.应用:论述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

(二)阶级概述

考核知识点:了解阶级的定义、特点和与其他分层视角的区别。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阶级的定义和特点。

领会:能够理解阶级与其他分层视角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阶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阶级理论和阶级结构

考核知识点:掌握古代和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方法。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古代和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方法。

领会:能够理解古代和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方法测量现实生活中的阶级结构,并提出建议。

(四)阶级的后果与影响

考核知识点:了解阶类对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阶级对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经验领域中阶级的影响。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阶级对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五)中国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

考核知识点: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变革的关系和影响。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变革。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阶级的后果与影响;

2.难点:阶级结构的测量。

 

第三章 职业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职业分层的内涵、测量与效应;了解中国职业分层的变迁及原因。

二、课程内容

1.1 职业分层的结构

1.1.1职业分类和职业不平等

1.1.2职业不平等的测量

1.2 职业分层的来源

1.2.1对职业声望等级起源的解释

1.2.2对职业社会经济特征起源的解释

1.3 职业分层的效应

1.3.1职业与收入

1.3.2职业与健康

1.3.3职业与性别

1.4 职业分层的变化

1.4.1职业声望的变化

1.4.2职业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变化

1.5 中国的职业分层

1.5.1职业声望的变迁

1.5.2职业社会经济特征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职业不平等、职业声望、社会经济地位的内涵。

2.领会:职业不平等对人们的生活机会和生活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3.应用:我国职业声望等级的变迁。

(二)职业分层的结构

考核知识点:了解职业分类和职业不平等的定义、特点和测量方法。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职业分类和职业不平等的定义和特点。

领会:能够理解职业不平等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方法测量现实生活中的职业不平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职业不平等的来源

考核知识点:了解职业声望等级和职业社会经济特征起源的解释。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对职业声望等级和职业社会经济特征起源的解释。

领会:能够理解对职业声望等级和职业社会经济特征起源的解释。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声望等级和职业社会经济特征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职业分层的效应

考核知识点:了解职业分层对收入、健康和性别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职业分层对收入、健康和性别的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职业分层对收入、健康和性别的影响。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职业分层对收入、健康和性别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五)职业分层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了解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特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特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特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特征变化问题。

(六)中国的职业分层

考核知识点:了解中国职业分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中国职业分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领会:能够理解中国职业分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中国职业分层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职业不平等的主观与客观维度。

2.难点:论述职业分层的效应。

 

第四章  权力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权力的概念、类型、来源与变迁;了解当代中国的权力分配与转型。

二、课程内容

1.1 权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1.1.1权力的经典定义

1.1.2权力的基本类型

1.2 权力的来源和形成

1.2.1权力与合法性

1.2.2权力与依赖

1.2.3权力与资源

1.3 权力的不平等效应和权力的变迁

1.3.1政治与权力精英

1.3.2经济与市场权力

1.3.3组织与权威关系

1.3.4权利变迁的轨迹

1.4 中国的权力分配和转型

1.4.1国家的权力结构

1.4.2市场转型中的权力

1.4.3工作组织中的权力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权力的定义与类型、权力的来源。

2.领会:从政治、经济和组织三种不同场域来分析权力不平等的后果。

3.应用:当代中国的权力分配与转型。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考核知识点:了解权力的定义和类型。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权力的定义和类型。

领会:能够理解不同类型权力的特点和区别。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权力的表现形式

(三)权力的来源和形成

考核知识点:了解权力的合法性、依赖和资源对权力来源和形成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权力的合法性、依赖和资源对权力来源和形成的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权力的合法性、依赖和资源对权力来源和形成的影响。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权力来源和形成问题。

(四)权力的不平等效应和权力的变迁

考核知识点:了解政治、经济和组织对权力不平等效应和变迁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政治、经济和组织对权力不平等效应和变迁的影响。

领会:能够理解政治、经济和组织对权力不平等效应和变迁的影响。

应用:政治权力是由经济权力决定的,还是有着它的自主性?

(五)中国的权力分配和转型

考核知识点:了解中国国家、市场转型和工作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中阶级结构变化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中国国家、市场转型和工作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中阶级结构变化的影响。

领会:权力的分层与职业、地位群体等相比,有何特殊性?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中国国家、市场转型和工作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中阶级结构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权力的不平等效应和权力的变迁。

2.难点:中国的权力分配和转型。

 

第五章  身份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身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后果;了解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身份分层制度。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身份的概念与类型

1.1.1身份的界定

1.1.2身份与社会不平等

1.1.3身份的主要类型

1.2 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与变迁

1.2.1身份制度的形成

1.2.1.1社会封闭

1.2.1.2排斥与篡夺

1.2.2身份分层的影响

1.2.2.1垄断政治机会

1.2.2.2扩大收入差距

1.2.2.3阻碍社会流动

1.2.3身份分层制度的历史变迁

1.3 中国社会的身份分层制度

1.3.1传统中国的身份结构

1.3.2改革开放前的身份结构

1.3.3改革开放以来身份制度的变迁

  •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身份的定义和类型;身份制度的形成;身份分层的影响。

2.领会:身份分层制度的历史变迁。

3.应用:中国身份分层制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二)身份的概念与类型

考核知识点:了解身份的定义、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和主要类型。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身份的定义、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和主要类型。

领会:①能够理解身份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身份的特点。②能够理解身份分层的本质特征。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身份的表现形式。

(三)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与变迁

考核知识点:了解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和历史变迁。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和历史变迁。

领会:能够理解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和历史变迁。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身份制度的形成、影响和历史变迁问题。

(四)中国社会的身份与分层制度

考核知识点:了解中国传统、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中国传统、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领会:①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改革开放前后社会转型对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影响。②从历史上看,传统中国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的身份制度和等级体系有何异同?

应用:结合现实社会发展,分析身份制度和等级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怎样推动并实现这种变化。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身份的概念;身份的类型;身份的形成与后果。

2.难点:世界主要代表性身份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第六章  社会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了解三代社会流动研究的代表性分析范式。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与类型

1.1.1社会流动基本概念

1.1.2社会流动基本类型

1.2 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

1.2.1第一代社会流动研究:流动表分析

1.2.2第二代社会流动研究:地位获得模型

1.2.3第二代社会流动研究:对数线性模型

1.3 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

1.3.1现代化-理性逻辑

1.3.2不平等-再生产逻辑

1.4 中国的社会流动

1.4.1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

1.4.2中国代际流动模式的变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本章理论难度较大,不做考核重点

  1. 识记:代际社会流动、比较社会流动、布劳-邓肯模型、FJH假设。
  2. 领会: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
  3. 应用:中国代际流动模式的变迁。

(二)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考核知识点:了解社会流动的定义和类型。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社会流动的定义和类型。

领会: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点和区别。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社会流动的表现形式,并提出建议。

(三)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

考核知识点:了解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领会:能够理解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流动问题。

(四)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

考核知识点:了解现代化理性逻辑和不平等再生产逻辑对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变迁的影响。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现代化理性逻辑和不平等再生产逻辑对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变迁的影响。

领会:为什么说代际流动在社会不平等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现代化理性逻辑和不平等再生产逻辑对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变迁的影响。分析教育在代际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五)中国的社会流动

考核知识点:了解中国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识记:能够准确记忆中国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领会:能够理解中国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应用:结合广东本地经验,论述市场转型过程中代际流动变迁的特征。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
  2. 难点: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的分析工具。

 

第七章  地位获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和地位获得的三种理论视角;了解社会网络、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工作组织对地位获得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1.1 个人教育与地位获得

1.1.1人力资本理论

1.1.2教育筛选理论

1.1.3文凭主义理论

1.2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1.2.1弱关系

1.2.2社会资源

1.2.3强关系

1.2.4结构洞

1.3 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与地位获得

1.3.1劳动力市场分割

1.3.2工作组织与地位获得

1.4 历史文化、制度与地位获得

1.4.1英美两国地位获得模式的差异

1.4.2中国的党员身份与地位获得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 识记:教育与地位获得的三大理论;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2. 领会:社会资源力量和结构洞理论是如何修正和发展弱关系假设的?
  3. 应用:工作组织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

(二)个人教育与地位获得

识记:了解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和文凭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理论如何解释个人教育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个人教育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复杂关系(启发:在分析受教育程度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时,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和文凭主义理论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三)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识记:了解弱关系、社会资源、强关系和结构洞的基本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概念如何解释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分析社会网络对地位获得的影响。

(四)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与地位获得

识记:了解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工作组织与地位获得的基本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概念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对地位获得的影响。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组织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历史文化、制度与地位获得

识记:了解英美两国地位获得模式的差异和中国党员身份与地位获得的基本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概念如何解释历史文化、制度与地位获得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历史文化、制度对地位获得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网络对地位获得的影响机制。

难点:地位获得模式的跨国比较。

 

第八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概念、形成与变化;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分层与教育不平等。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与类型

1.2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

1.2.1家庭背景与教育成就

1.2.2家庭背景与教育选择

1.3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

1.3.1教育阶段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迁

1.3.2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迁

1.4 当代中国的教育分层与不平等

1.4.1我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迁

1.4.2教育分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内涵、“文化再生产过程”、“资源转化过程”。

2.领会:家庭资本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路径。

3.应用: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选择?

(二)基本概念与类型

考核知识点:教育机会不平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测量。

识记:①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概念;②教育机会的类型。

应用:结合不同国家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理解当代中国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

考核知识点:理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掌握家庭教育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理解教育成就和教育选择的概念。

识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领会:家庭教育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应用:运用教育成就和教育选择的概念,分析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基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

(四)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理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机制;掌握教育阶段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理解教育扩张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识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机制和影响因素;

领会:教育阶段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应用: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机制和教育阶段、教育扩张的影响,探讨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

(五)当代教育分层与不平等

考核知识点:理解中国教育分层的现状和变迁;掌握教育分流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理解政策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调控作用。

识记:我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和变迁;

领会:教育分流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

应用:政策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调控作用,分析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当代中国的教育分层。

2.难点:EMI和MMI假设的具体内容。

 

第九章  收入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与发展目标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与测量

1.1.1基本概念

1.1.2收入不平等的测量

1.1.2.1分组法

1.1.2.2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1.2 收入分层的理论解释

1.2.1收入差异的形成

1.2.2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

1.2.2.1市场与经济因素

1.2.2.2政治与社会制度因素

1.3 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及其影响

1.3.1收入不平等的历史变化

1.3.2收入分层与不平等的社会效应

1.3.2.1收入不平等与生活福利

1.3.2.2收入不平平等与社会稳定

1.4 中国的收入分层

1.4.1整体收入不平等的变化

1.4.2制度分割与收入不平等

1.4.2.1户籍与收入不平等

1.4.2.2所有制与收入不平等

1.4.2.3行业与收入不平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收入不平等的定义、测量及其成因;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曲线。

2.领会:收入不平等的社会效应。

3.应用: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

(二)收入不平等的基本概念与测量

考核知识点:理解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分组法、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测量方法和意义;理解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关系

识记:收入不平等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领会:分组法、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应用:分组法、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计算方法;分组法、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测量结果,分析收入不平等的现状和变化。

(二)收入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考核知识点:理解收入差异的形成原因;掌握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理解不同理论对收入不平等的解释。

识记:收入差异的形成原因;

领会: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

(三)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及其解释

考核知识点:理解收入不平等的历史变化和趋势;掌握收入不平等的社会效应

理解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识记:收入不平等的历史变化和趋势;

领会:收入不平等的社会效应;

应用:收入不平等的历史变化和趋势,分析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及其影响;

(四)中国收入分层与不平等

识记:中国的收入分层情况,如城乡、地区、行业、性别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距,并能简单比较不同方面之间的差距。

领会: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并能对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收入不平等的定义、测量、成因与社会效应。

2.难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

 

第十章  婚姻匹配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婚姻匹配的含义、分类、形成机制和效应;了解婚姻匹配模式变迁的四种逻辑以及有关婚姻匹配的中国研究。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类型与形成机制

1.1.1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婚姻

1.1.2婚姻匹配的形成机制

1.1.2.1婚姻偏好

1.1.2.2第三方群体

1.1.2.3婚姻市场

1.2 婚姻匹配的效应

1.2.1婚姻匹配与个人幸福感

1.2.2婚姻匹配与社会结构的开放性

1.3 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1.3.1工业化逻辑

1.3.2现代化逻辑

1.3.3社会不平等的逻辑

1.3.4市场转型逻辑

1.4 中国的婚姻匹配研究

1.4.1中国婚姻匹配的变迁

1.4.2中国婚姻匹配的现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婚姻匹配的含义和分类;。

2.领会:婚姻匹配变迁的几种逻辑。

3.应用:婚姻匹配和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概念、类型与形成机制

识记:婚姻匹配的基本概念、类型与形成机制

(三)婚姻匹配的效应

领会:婚姻匹配模式与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关系

应用: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婚姻匹配模式对社会资源与财富分配、社会分层体系的运转与社会结构开放性的影响。

(四)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领会:婚姻匹配模式的工业化逻辑、现代化逻辑、社会不平等逻辑和市场转型逻辑这几种分析范式。

(五)婚姻匹配的中国研究

领会: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理解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重要转变,以及进而所形成的自身独有特征是什么。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同类婚、异类婚、婚姻匹配与偏好、婚姻市场的含义。

2.难点:中国当代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表现和成因。

 

第十一章  性别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性别分层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歧视女性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了解性别不平等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领域的主要变现和成因。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性别分层的基础:性与性别

1.1.1性与性别

1.1.2性别社会化与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变化

1.2 教育领域的性别分层

1.2.1教育领域的性别分层及其变迁

1.2.2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1.2.3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变迁的原因

1.2.3.1现代化因素

1.2.3.2社会政策

1.2.3.3学校过程

1.3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分层

1.3.1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1.3.2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分层与不平等的形成

1.3.3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分层与不平等的变迁

1.4 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

1.4.1家庭权力结构

1.4.2家庭权力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 识记:社会性别;性别歧视;家庭权力结构。
  2. 领会:家庭内夫妻权力结构的形成机制。
  3. 应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二)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性与性别

识记:了解性与性别的定义和区别。

领会: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概念差异。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性别社会化与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变化。

  • 教育领域的性别分层与不平等

识记:了解教育领域的性别分层及其变迁。

领会:理解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四)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分层与不平等

识记: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分层及其变迁。

领会: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五)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

识记:了解家庭权力结构及其形成与变化。

领会:理解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形成。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家庭内夫妻权力结构的形成机制。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我国教育领域中性别不平等下降的原因。
  2. 难点: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变迁的三大诱因。

 

第十二章 族群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族群分层的的概念及其主要理论解释;了解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以及中国社会的族群关系。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和类型

1.1.1族群

1.1.2族群分层体系

1.2 族群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1.2.1族群中心主义

1.2.2族群交往模式

1.2.3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1.2.4族群阶级观

1.3 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

1.3.1族群偏见与歧视

1.3.2族群隔离与压迫

1.3.3族群分工与对抗

1.4 中国社会的族群

1.4.1中国社会的族群的基本状况

1.4.2中国社会的族群的发展与未来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 识记:族群分层;支配族群;从属族群;族群交往模式;族群偏见。
  2. 领会: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
  3. 应用:中国社会的族群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二)基本概念和类型

识记:了解族群和族群分层体系的定义。

领会:理解族群和族群分层体系的类型,理解从属族群和支配族群的含义。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族群和族群分层体系的类型。

(三)族群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识记:了解族群中心主义、族群交往模式、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族群阶级观等理论。

领会:理解这些理论对于解释族群分层的意义。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这些理论如何解释族群分层。

(四)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

识记:了解族群偏见与歧视、族群隔离与压迫、族群分工与对抗等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概念对于描述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的意义。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族群偏见现象。能够分析这些概念对于描述族群分层的社会后果的优缺点。

  • 中国社会的族群

识记:了解中国社会中各个族群的基本情况。

领会:理解中国社会中各个族群的发展与未来。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中国社会中各个族群的发展与未来。能够基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分析中国社会中各个族群发展与未来的原因。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对族群分层解释的主要理论视角。
  2. 难点:中国社会族群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生活方式分层的的主要呈现及其四种主要的理论解释;了解生活方式的三大社会结果。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生活方式分层概述

1.1.1什么是生活方式

1.1.2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呈现

1.1.2.1社会等级的荣誉评价

1.1.2.2有闲阶级与劳役者

1.1.2.3中产化与俗民化

1.2 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1.2.1生活方式中的消费分层

1.2.2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

1.2.3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

1.2.4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

1.3 生活方式分层的社会结果

1.3.1强化阶层地位

1.3.2构建阶层认同

1.3.3重塑阶层关系

1.4 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层讨论

1.4.1生活方式的城乡社会分割

1.4.2消费与品味的阶层分化

1.4.3健康生活方式与分层

1.4.4居住方式与社会分层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生活方式;社会等级;品味格调;有闲阶级;阶级惯习。

2.领会:生活方式分层的四大理论解释。

3.应用: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生活方式分层概述

考核知识点:社会等级的荣誉评价;有闲阶级与劳役者;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

识记:了解社会等级的荣誉评价、有闲阶级与劳役者、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领会:生活方式的“炫耀性有闲”如何区隔了阶层?

(三)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

考核知识点:生活方式中的消费分层;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

识记:了解消费分层、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领会:理解消费分层、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分层的重要性,并且可以举例说明。

应用:能够分析某些生活方式如何反映出消费分层、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方式的社会结果

识记:了解强化阶层地位、构建阶层认同、重塑阶层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领会:理解强化阶层地位、构建阶层认同、重塑阶层关系对于生活方式分层的重要性,并且可以举例说明。

应用:可以分析某些社会问题如何与生活方式分层相关,并且可以就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看法。

(五)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层讨论

识记:了解生活方式的城乡社会分割、消费与品味的阶层分化、健康生活方式与分层、居住方式与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领会:理解生活方式的城乡社会分割、消费与品味的阶层分化、健康生活方式与分层、居住方式与社会分层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且可以举例说明。

应用:能够分析某些社会现象如何反映出生活方式的城乡社会分割、消费与品味的阶层分化、健康生活方式与分层、居住方式与社会分层。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生活方式分层的四大理论解释。

2.难点: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十四章  主观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主观分层与不平等研究的内涵和主要表现形式;了解阶层意识和地位认同之间的关系。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主观社会分层概述

1.1.1主观维度:概念界定与分析意义

1.1.2主客观分层维度的比较

1.2 分配公平感

1.2.1微观分配公平感

1.2.1.1公平感状况及其群体差异

1.2.1.2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机制

1.2.2宏观分配公平感

1.2.2.1感知与认可的收入不平等

1.2.2.2主观基尼系数

1.2.2.3收入分配的公平指数

1.3 社会冲突感

1.3.1冲突感状况

1.3.2冲突感与利益表达行动

1.3.3分配不公是否会招致冲突

1.4 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

1.4.1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状况

1.4.2影响地位认同的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主观社会分层;分配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地位认同。

2.领会:公平感与冲突感之间的关联。

3.应用:当前我国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的现状。

(二)主观社会分层概述

识记:了解主观维度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意义,了解主客观分层维度的比较。

领会:理解主观社会分层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并且能够归纳主观社会分层的特点和限制。

应用:能够分析某些社会问题如何与主观社会分层相关。可以就主观社会分层的研究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看法。

(三)分配公平感

识记:了解微观和宏观分配公平感的概念和特点。

领会:理解分配公平感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归纳影响分配公平感的因素。

应用:能够分析某些社会问题如何与分配公平感相关。可以就分配公平感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看法。

(四)社会冲突感

识记:了解社会冲突感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分配不公与冲突的关系。

领会:理解社会冲突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并且能够归纳影响社会冲突感的因素。

应用:结合当前现实分析,民众的社会冲突感受如何,它有哪些后果和影响?

(五)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

识记:了解阶层意识和地位认同的概念和特点。

领会:当前我国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呈现出的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特征?

应用:能够分析某些社会问题如何与阶层意识和地位认同相关。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分配公平感的宏观与微观内涵的差异。

2.难点:论述当前我国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位置之间的不匹配的表现形式。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全球不平等的主要表现;了解全球化对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影响,掌握在华外国人群体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1.1 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

1.1.1经济全球化与不平等

1.1.2政治全球化与不平等

1.1.3文化全球化与不平等

1.2 全球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1.2.1现代化理论

1.2.2依附理论

1.2.3世界体系理论

1.3 全球化与社会分层

1.3.1跨国资产阶级的兴起

1.3.2全球化中的中产阶级

1.3.3全球化与工人阶级

1.3.4跨国移民及其分化

1.4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

1.4.1全球化与私营企业主

1.4.2全球化与中产阶层的成长

1.4.3“世界工厂”与中国工人

1.4.4全球化与在华外国移民群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 识记:全球化;全球不平等;跨国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跨国移民。
  2. 领会:全球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3. 应用:全球化对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有哪些主要影响?

(二)全球化与社会不平等

识记: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不平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领会: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知晓全球化的三种形式及其影响。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全球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如何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

(三)全球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识记:理解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领会:理解这些理论如何解释全球不平等现象,以及它们的不同之处。

应用:能够使用这些理论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不平等的作用。

(四)全球化与社会分层

识记:了解全球化对私营企业主、中产阶级、中国工人和在华外国移民群体等不同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

领会:全球化对中产阶级和对工人阶级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应用:能够综合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重身份和利益,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形成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

四、本章重点、难点

  1. 重点: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
  2. 难点:全球化对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有哪些主要影响?

 

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数字鸿沟概念,认识数字鸿沟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数字鸿沟造成的影响。这一章内容应为自学者重点学习内容。

二、课程内容

1.1 基本概念与基本类型

1.1.1基本概念

1.1.2基本类型

1.1.2.1接入鸿沟

1.1.2.2使用鸿沟

1.2 若干理论解释

1.2.1空间环境

1.2.2结构再生产

1.2.3网络外部性

1.2.4后现代主义

1.3 数字鸿沟的影响

1.3.1区域发展

1.3.2社会结构

1.3.3生活机会

1.3.3.1经济收入

1.3.3.2社会资本

1.3.3.3政治参与

1.4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分层

1.4.1中国互联网领域中的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

1.4.2中国互联网领域社会分层现状

1.4.2.1地域层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1.4.2.2群体层次:城乡、年龄维度的不平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本章总体要求

1.识记:数字鸿沟的基本类型;有关互联网领域中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现象的理论解释。

2.领会:数字鸿沟的影响。

3.应用:如何降低数字鸿沟,提升互联网领域中的平等化?

(二)互联网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类型

识记:掌握互联网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的概念,了解其基本类型和表现形式。

领会:理解互联网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数字鸿沟所导致的问题。

应用:能够举例说明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差异,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三)若干理论解释

识记:掌握空间环境、结构再生产、网络外部性、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解释的概念。

领会:理解这些理论解释对于解释数字鸿沟产生的影响的重要性。

应用:能够利用这些理论解释来解释数字鸿沟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四)数字鸿沟的影响

识记:掌握数字鸿沟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了解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领会:理解数字鸿沟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区域发展、社会结构和生活机会的影响。

应用:能够列举数字鸿沟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能够综合探究数字鸿沟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五)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不平等

识记:了解中国互联网领域中的社会分层现状,掌握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和现状。

领会: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特别是数字鸿沟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应用:能够对中国互联网领域中的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进行简单的描述。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数字鸿沟;结构再生产;接入鸿沟;使用鸿沟。

2.难点:如何降低数字鸿沟,提升互联网领域中的平等化?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李路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为便于考生更好地开展自学,特提出以下两点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

1.系统学习,深入重点。

自学者首先应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要求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点,掌握重点。比如,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这门课程而言,识记和理解“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概念对于理解这门课程全部内容都十分重要。又比如,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这门课程而言,关于教育不平等、职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性别与族群不平等、组织与不平等、婚姻匹配与不平等及其相关理论应该是自学者学习的重点内容,其他内容做一般了解和领会即可。

2.明确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从而牢固掌握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学会应用相关内容。比如,如何借助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相关相关分析工具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下的不平等现象。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一)帮助自学者梳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

  助学者在辅导时应帮助了自学者梳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既要全面、系统学习全部考试内容,以了解各部分考试内容的相互关系,又要抓住重点概念、命题和理论。同时注重每章节所后设置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自学者如何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独立阅读,扩展阅读,以点带面,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包括论文资源和视频课程资源等,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训练如何将经典理论运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三)建议每学分2-3个助学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应用占5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1.单项选择题

(1)认为“人类社会是不同质的,人们在身体、道德、智力上千差万别”。同时还提出统治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其地位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集团中成员的升迁或沦落都可能发生,下列哪项理论是符合以上理论内容的?()

A.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B.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C.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D.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2)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1.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吴文藻

2.名词解释题

(1)分配公平感

(2)地位认同

3.简答题

(1)简述社会流动的内涵和基本类型。

(2)简述收入分层的理论解释。

4.论述题

(1)你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2)请论述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