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2939中医妇科学自学考试大纲

[02939]

中医妇科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必读教材:《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书教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傅青主妇科》西医《妇产科学》(自选版本)

课程性质和总体要求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医学其他学科、特别是内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妇科学不仅要具有妇科的专门知识,还要善于运用中医基础知识和其他临床学科的知识。

《中医妇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特有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与之相关的经、带、胎、产、乳、杂病的发生、发展和相应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通过《中医妇科学》的实习和实习,要求系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辨证论治,处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妇科危重症的处理原则。要自学成为一名专业人才,比之有较好条件的全日制大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学习方法和时间的保证是关键。学习中要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纵横联贯,加强临床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材总论与各论、各病种之间以及病机与病证、证与证、治法与方药之间的联系,证情变化与治法用药的变化等,都应联系思考和认识,以期“见微知著”、“知常达变”,这样才能增强知识的记忆、促进技能的熟练。

在自学时间分配上,由于各自的基础和学习条件的差异,因而自学时数很难确定,可参照全日制中医专业本科授课与见习、实习时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得少于全日制讲授时数的三倍,重点、难点内容则应酌情增加时间(自学时数分配表附后)。

 

学习要求与内容

总    论

总论是指导各论的理论基础,是全书的重点部分。通过总论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要点;熟悉治法概要;了解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此外,教材为了帮助对妇科病证的辨认,附有血证、痛证、热证辨证简表,妇科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供读者临床时参考。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应该大力宣传,由于保持中医学的系统,教学大纲在这方面未提出要求,但这方面的知识应为医务工作者所了解,因而教材增添了计划生育附之于后,可作为一般知识了解。

 

第一章  绪    论

【要求】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及发展简史。

【内容】

一、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二、中医妇科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

【要求】

一、了解子宫、胞脉、胞络、阴道、阴户等解剖名称。

二、熟悉子宫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内容】

一、子宫

二、胞脉、胞络:附于子宫的脉络称胞脉、胞络。

子宫、胞脉、胞络联属为一体以完成其功能。

三、阴道、阴户。

第二节  月经的生理

【要求】本节要求全面掌握,其中月经产生的机理应从月经产生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上去认识。

【内容】

一、月经的生理现象。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自然绝经年龄。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主要成份是血,而血赖气生化、运行、调节、统摄;气血又来源于脏腑所生化,由经络输送。所以,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子宫而产生的,但必待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协调作用于子宫,月经才能按时来潮,其中尤以天癸主司着月经的潮与止;冲任脉相资灌注于子宫才能行月经,而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肾又系胞、主生殖,月经的正常来潮标志着女性生殖机能的成熟。所以,肾在产生月经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节  妊娠生理

【要求】了解受孕原理,妊娠、临产、新产、哺乳的生理现象。

【内容】

一、受孕

二、妊娠的生理现象

三、临产时的特征

四、新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要求】熟悉导致妇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内容】

一、寒、热、湿致病。

妇女以血为本,寒、热、湿邪易与血相搏结而导致妇科诸疾。而寒、热、湿又有外感与内生的不同。

二、七情致病。七情内伤脏腑、气血而致病。

三、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跌扑损伤、环境改变等因素致病。

四、体质因素与妇科疾病。

第二节  病    机

【要求】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内容】身体被某种致病因素侵袭或稽留以后,妨碍或破坏了正常生理机能,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阴部发生病变而导致妇科病证的发生。

 

第四章  诊断要点

第一节  四    诊

【要求】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内容】

一、问诊:问诊在妇科诊断上的意义

(一)问年龄,问年龄的意义

(二)问现病史

(三)问月经史

(四)问带下

(五)问婚产史

(六)问既往史

(七)问家族史

(八)问个人史

二、望诊:望诊在妇科诊断上的意义

(一)望面色

(二)望唇、舌、苔

(三)望形态

(四)望月经:月经的量、色、质

(五)望带下:带下的量、色、质

(六)望恶露:恶露的量、色、质

三、闻诊:闻声音、嗅臭气

(一)闻声音

(二)听胎心音

(三)嗅臭气:经、带或恶露有无秽臭

四、切诊

包括切脉、按肌肤、扪腹部

(一)切脉:妇女常脉、月经脉、妊娠脉、临产脉

(二)按肌肤

(三)扪腹部

第二节  辨证要点

【要求】四诊与辨证的结合是妇科诊断的基本功,因此,在未学习各病种的诊断与辨证之前,应了解妇科病的证候及伴随证候的辨证属性,分清寒、热、虚、实及属脏属腑、在气在血。

【内容】见教材列表内容

 

第五章  预防与保健

【要求】为保障妇女健康,预防妇科疾病,积极宣传和实行“五期卫生”,须认真地了解本章内容。

【内容】

一、经期卫生

二、孕期卫生

三、产褥期卫生

四、哺乳期卫生

五、绝经前后期卫生

 

第六章  治法概要

【要求】掌握妇科常用的十种治疗方法和代表方药,为各论的证治打下基础。

【内容】妇科病的治法主要着重整体的调治,根据四诊获得的病情辨证论治,以内服药为主,但亦可兼用外治法处理。常用治则有:

一、补肾滋肾

(一)补肾阳:常用方:右归饮、右归丸、温冲汤。

(二)滋肾阴:常用方: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左归丸。

(三)补肾气、常用方:肾气丸。

二、疏肝养肝

(一)理气疏肝:常用方:逍遥散、四逆散。

(二)肝阴不足:常用方:二至丸、一贯煎。

三、健脾和胃

(一)健脾补气:常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

(二)和胃降逆: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

(三)清热和胃降逆:常用方:橘皮竹茹汤。

(四)温胃降逆:常用方:干姜半夏人参汤。

(五)补中益气:常用方:举元煎、补中益气汤。

四、补益气血

(一)补血益气:常用方: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二)补气益血: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

五、活血化瘀: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而选择方药。常用方:失笑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生化汤、大黄虫丸。

六、理气行滞:常用方:乌药汤、越鞠丸、金铃子散、香棱丸。

七、清热凉血:根据虚热、实热的不同而选择方药。常用方:清经汤、保阴煎、两地汤、芩连四物汤、清热固经汤。

八、温经散寒:常用方:金匮温经汤、良方温经汤、艾附暖宫丸、桂附理中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

九、利湿除痰

(一)温化水湿:常用方:健固汤、茯苓导水汤、苓桂术甘汤、全生白术散等加入温化之品:苍术、草果、生姜皮等。

(二)清热利湿:常用方:萆渗湿汤、止滞汤等。

(三)燥湿化痰:常用方:苍附导痰丸、涤痰汤。

十、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一)清热解毒:常用方:五味消毒饮、蛇床子散(外洗方)。

(二)清热除湿杀虫:常用方:塌痒汤(外洗方)。

 

各    论

第七章  月 经 病

月经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吐衄、经行眩晕、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风疹块、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口糜、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情志异常等。此外,还有经断前后诸证。

月经病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月经异常往往是机体受病的反应。本章均属应掌握的内容。

月经病的诊断要点:根据月经期、量异常的不同情况进行诊断,注意月经后期、闭经与生理性停经相鉴别;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与胎、产、杂病等的下血证鉴别。

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按月经的期、量、色、质、气味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结合兼证、舌、脉进行辨证。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调经治本。

第一节  月经先期

【要求】明确月经先期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月经周期每月超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次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超前、经行先期、经早。如仅提前三、五天或偶见超前者,不作先期论。

二、病因病机:

(一)气虚:气虚统摄无权,冲任失固,月经先期而至。

(二)血热:热扰冲任,迫经先期而行。

1.实热:

(1)阳盛血热

(2)肝郁血热

2.虚热。

三、诊断要点:一般以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者,诊断为月经先期。

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本病可伴见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气虚证:(主证见讲义,以下同)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二)阳盛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

(三)肝郁血热证:

治法: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四)虚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

第二节  月经后期

【要求】明确月经后期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月经周期每月延后七天以上;甚或四、五十日一至者,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或经期错后、经迟。偶见延后者,不作后期论。

二、病因病机:虚者或因营血亏损,或因阳气虚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实者或因气郁血滞,冲任受阻,或因寒凝血瘀,以致冲任不畅,因而月经过期而至。

三、诊断要点:一般以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者,诊为月经后期。注意与早孕鉴别。本病可伴见月经过少,亦可发展为闭经。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血寒证: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

(二)虚寒证: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艾附暖宫丸

(三)血虚证:

治法: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营丸

(四)气滞证:

治法:理气调经

方药:乌药汤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要求】明确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定义: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称经水先后无定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肝郁和肾虚所致。肝郁则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度;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调,故尔月经先后无定期。

三、诊断要点:一般以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七天以上,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诊断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可发展为崩漏,但诊断时应与崩漏鉴别。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肝郁证: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

(二)肾虚证: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

第四节  月经过多

【要求】明确月经过多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一般周期基本正常者,称月经过多,也称经水过多。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或血热迫经泄溢,以致量多。也有瘀血伤络以致经量增多者。

三、诊断要点:月经期经量明显增多,为其诊断依据。也有与周期提前并见,或伴见月经后期的。如经量增多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周期紊乱,则已发展为崩漏。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气虚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

(二)血热证: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三)瘀血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第五节  月经过少

【要求】明确月经过少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而经量亦少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一般周期尚属正常。

二、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化源不足,冲任血虚;或精血亏耗,血海不盈;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经血不得畅行。

三、诊断要点: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为本病的诊断依据,注意长期服用避孕药物所引起的经量减少。激经易与月经量少混淆,应注意鉴别。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调经

方药:滋血汤

(二)肾虚证: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

(三)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

(四)痰湿证:

法治: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

第六节  经期延长

【要求】明确经期延长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行经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者,称经期延长,也称月水不断、月水不绝、经事延长。一般月经周期正常。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瘀血阻滞,冲任气血失调,新血不得归经,或因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所致。

三、诊断要点:本病以行经期超过七天以上甚至半月始净为诊断依据。若终月难尽,甚或周期异常,则已成崩漏之势。此外当注意与赤带鉴别。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一)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茜草。

(二)阴虚血热证:

治法:清热养阴调经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

第七节  痛    经

【要求】明确痛经的含义,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行腰骶,甚则剧痛以致昏厥者,称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二、病因病机:致病因素致使冲任、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冲任、子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三、诊断要点:其特点为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部位在小腹。应注意与其他病证发生在经期所出现的腹痛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痛的属性、部位、时间、程度。

2.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识其寒、热、虚、实。

(二)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治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

(三)证治:

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2.寒滞胞中证:

(1)虚寒:

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2)寒湿:

治法:温经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

3.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苡仁

4.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肝肾虚损证: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要求】掌握经间期出血的病机和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周期性的期(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期)出血,称经间期出血。

二、病因病机:之期,肾阴虚,相火偏旺,冲任不固,或湿热损伤冲任,或瘀血伤络以致出血。

三、诊断要点:两次月经之间,之时出血,持续二、三日,血量少于月经量,月经周期正常者,可确立诊断。注意与月经先期出血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养阴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

(二)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清肝止淋汤加小蓟、茯苓

(三)血瘀证: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

第九节  闭    经

【要求】闭经是月经疾病的疑难病证,病因病机复杂,应全面掌握其含义及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女子年逾十八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不属辨证论治范围。

二、病因病机:分虚实两端。

虚者,多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血海无余;或因气血虚弱,血海空虚,虚则源断其流;或由阴虚火旺,灼津耗阴,燥涩而成闭经;或因严重失血、精血亏耗,冲任虚衰,以致闭经。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阻滞,冲任受阻,经隧不通,以致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

三、诊断要点:

(一)详细了解月经史、胎产史、疾病史、家族史等。

(二)首先排除生理性闭经,特别应与早孕鉴别。

(三)检查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及全身性疾患。

(四)有无服用不适量的避孕药物史等。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一)肝肾不足证:

治则:补肾养肝

方药: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

(二)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益血

方药:人参养营汤

(三)阴虚血燥证: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黄精、丹参、枳壳

(四)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

(五)痰湿阻滞证:

治法: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第十节  崩    漏

【要求】明确崩漏的概念,认识崩漏属疑难重证。掌握崩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复杂;病机主要是冲任不能制约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临床常见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致成崩漏,亦可由月经先期、月经量多、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等病发展而成。崩漏发病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证情容易反复。

三、诊断要点:本病属月经周期及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临床上当与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赤带及胎、产、杂病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鉴别。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及伴随证候、患者的年龄阶段、病程的久暂等辨其虚、实、寒、热属性。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治疗原则: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一)虚热证:

法治:养阴清热固经

方药: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二)实热证:

法治: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

(三)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四)脾虚证: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

(五)肾虚证:

1.偏肾阳虚: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2.偏肾阴虚:

治法:滋肾益精,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

第十一节  经行乳房胀痛

【要求】熟悉经行乳房胀痛的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两乳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称经行乳房胀痛。

二、病因病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脉络欠通;肝肾经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以致肝经循行部位随经期出现痛证,尤以乳头胀痛为主证。

三、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以痛胀证出现于经前及经后和乳房有无结块(能于经后自行消失)而辨虚实。

(一)肝气郁结证: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茯苓

(二)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一贯煎

第十二节  经行发热

【要求】熟悉经行发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者,称经行发热,亦称经来发热。

二、病因病机:经期及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若素体阳盛或阴虚,或气血虚弱,或瘀而化热,因而易发生气血营卫失调。

三、诊断要点:每随月经周期出现发热是其特点,热象一般不高,注意与热入血室证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血热内盛证: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加益母草

(二)肝肾阴虚证: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

(三)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补中益气汤

(四)瘀热证:

治法:化瘀清热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

【要求】熟悉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

二、病因病机:认识血虚、肝火、血瘀导致经行头痛的机理。

三、辨证要点:本病特点是随月经周期发作。应与经期偶感风热、风寒所致的头痛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八珍汤酌加枸杞、首乌

(二)肝火证:

治法:养阴清热、柔肝息风

方药:杞菊地黄丸酌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

(三)血瘀证

治法: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第十四节  经行身痛

【要求】熟悉经行身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身痛为主证者。

二、病因病机:认识血虚、血瘀导致经行身痛的机理。

三、辨证要点:疼痛随月经周期发作是其特点。但应与外感身痛及痹证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益气止痛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山茱萸

(二)血瘀证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痛

方药:趁痛散加桑寄生、鸡血藤

第十五节  经行泄泻

【要求】熟悉经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泄泻者。

二、病因病机:本病主要责之脾、肾之虚。

三、诊断要点:伴月经周期出现泄泻是其特点,但应与经期伤食或伤于风寒而有泻下者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脾虚: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二)肾虚证:

治法:温肾暖土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第十六节  经行吐衄

【要求】熟悉经行吐衄的主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逢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衄血或吐血者,称经行吐衄。也有称经不往下行、倒经的。

二、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血热气逆。常见有肝经郁火、肺肾阴虚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肝经郁火证:

治法:清肝降逆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

(二)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养肝调经

方药:顺经汤加牛膝

第十七节  经行口糜

【要求】熟悉经行口糜的主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值经前或经期、经后出现口舌糜烂者。

二、病因病机:虚火乘心或胃热熏蒸所致。随月经周期发作乃因经期营阴偏虚、冲气偏盛,更易引动虚火或胃热。

三、辨证论治:

(一)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

(二)胃热熏蒸证:

治法:清胃泄热

方药:凉膈散

第十八节  经行风疹块

【要求】熟悉经行风疹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值经前或经期周身皮肤发痒起块,称经行风疹块。

二、病因病机:经期阴血偏虚,血虚燥热生风,或风热乘虚犯肌表,以致发疹块。

三、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

(二)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养血

方药:清风散

第十九节  经行眩晕

【要求】了解经行眩晕的病因病机,熟悉其辨证论治。

【内容】每逢经行之前或经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眩晕者,多因血虚不荣脑,阴虚阳亢或痰湿上扰所致。

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益脾

方药:归脾汤

(二)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三)脾虚挟痰证:

治法:健脾温阳,化湿祛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二十节  经行浮肿

【要求】熟悉经行浮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面或四肢浮肿,称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

二、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不运;肝气郁滞,气血不畅,发生经行浮肿或作胀。

三、辨证论治:

(一)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补骨脂、川芎、巴戟

(二)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健脾利湿

方药:八物汤加泽兰、茯苓皮

第二十一节  经行情志异常

【要求】了解经行情志异常的征象,熟悉其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或失眠少寐者,称经行情志异常。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思虑劳倦或肝气郁结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证:

治法:舒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

(二)痰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涤痰

方药:生铁落饮

第二十二节  绝经前后诸证

【要求】明确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名含义,认识其发病与经绝前后生理的关系,熟悉其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注意与内科类似症状鉴别。

【内容】

一、含义: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生理变化有关的证候称绝经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期或长或短。

二、病因病机:本病以肾虚为主,有偏于阴虚或阳虚,或阴阳两虚的不同机理。

三、诊断要点:本病常出现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烦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征象发生在绝经期前后,多伴有月经紊乱,持续时间可达半年甚至数年。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四、辨证论治:

(一)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饮加制首乌、龟版

(二)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方药:右归丸合理中汤

肾阴阳俱虚者,见阴阳两虚之证,治宜补肾阳滋肾阴,调益冲任,方用二仙汤合二至丸加熟地。

 

第八章  带  下  病

【要求】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与脾、肾两脏、任、带二脉的关系以及湿邪与带下病的关系,掌握带下病的概念、辨证论治。

【内容】

一、带下病的含义及范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症状者,属带下病范围。

正常带下为一种无色、质粘、无臭的阴液,其量适度,以润泽阴中。

二、病因病机:脾虚、肾虚、湿热、湿毒为病,累及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发为带下病。

三、诊断要点: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可诊为本病。

赤带当与经间期出血、漏下鉴别,若带下杂色恶臭当警惕它变,应结合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兼证舌脉,辨识其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湿证居多,故除湿为治带下的主法。

(一)脾虚证:

治法:健脾除湿,升阳益气

方药:完带汤

(二)肾虚证:

1.肾阳虚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2.肾阴虚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姜黄、金樱子

(三)湿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止带方,并配合外治法

(四)湿毒证:

治法:除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皮,并配合外治法。

 

第九章  妊娠病

妊娠病是指妊娠期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妊娠期,阴血聚下养胎,冲气较盛,母体阴血偏虚,阳气易浮,冲气易上逆,加之胎儿逐渐增大,影响母体气机升降,故易发生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本病所介绍的妊娠病中,要求重点掌握恶阻、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子肿;熟悉妊娠腹痛、子烦、胎萎不长、子悬、子淋、子冒、子痫;了解子、子嗽。至于坠胎、小产、胎死不下、难产等虽属妊娠病之重证,但仅以辨证论治内治法处理是不够的,常需产科手术处理,故对这些病种要了解其临床证象及诊断要点,以便及时得到专科处理。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为胎未殒者治病与安胎并举;胎已伤势已难留者,急以去胎益母。并掌握妊娠禁忌药及用药剂量。

第一节  恶    阻

【要求】熟悉妊娠恶阻的概念,掌握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头晕,或食入即吐者称恶阻。

二、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多由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肝胃不和证:

治法: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苏叶黄连汤

(二)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三)恶阻不能进食,呕吐加重,可能气阴两亏,当益气滋阴,和胃降逆,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

第二节  妊娠腹痛

【要求】识别妊娠期出现腹痛的原因及性质,了解本节所指的腹痛的含义及范围,熟悉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的小腹疼痛称为妊娠腹痛,也称胞阻。

二、血虚胞脉失养,虚寒胞宫失煦,气郁胞脉阻滞,以致胞宫气血失于流畅而发生为本病。

三、诊断要点:本病以小腹疼痛为其主症。应与“宫外孕”、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以及内、外科病证所见的腹痛鉴别。必要时住院作动态观察以免贻误病情。

四、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方药: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首乌、桑寄生

(二)虚寒证: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

(三)气郁证:

治法:舒肝解郁,止痛安胎

方药:逍遥散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要求】明确胎漏、胎动不安的概念,掌握妊娠的诊断及其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期间阴道少量流血或时下时止而无腰胀腹痛者称胎漏,若仅有腰腹胀痛、或小腹坠胀、或伴少量阴道出血者,称胎动不安。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有母体和胎元两方面原因,其发病机理主要为冲任气血失调,胎之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此外,跌扑闪挫、手术、用药不当亦可引起胎漏或胎动不安。

本病常是坠胎小产的先兆,西医称为“先兆流产”。

三、诊断要点:根据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首先须判断胎元已殒未殒,若胎元未殒,本病诊断始可成立,可住院观察。当与“激经”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肾虚证: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二)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三)血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

(四)跌扑伤胎:

治法:补气和血,安胎

方药:圣愈汤

第四节  堕胎、小产、滑胎

【要求】明确堕胎、小产、滑胎的不同含义,熟悉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了解它们与胎漏、胎动不安之间的关系,以及滑胎的防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妊娠12周至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滑胎。

二、病因病机:堕胎、小产、滑胎的病因病机基本与胎漏、胎动不安相同,多以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也有不经过胎漏、胎动不安阶段而直接发为堕胎、小产的。

本病原因复杂,常见原因为禀质虚弱以致胎元不成实而坠。肾虚受胎不实、冲任不固,气血亏损、源流不继,是其主要机理。

三、诊断要点:

(一)判断胎已难保。

(二)观察殒胎是否坠全。

(三)须与妊娠期其他阴道出血病证鉴别。

四、论治原则:去胎益母为主,去胎的方法当根据病势而定,流血少或已停止,可逐瘀调血,生化汤加牛膝、益母草,宫内有残存物,出血加重者当尽快作清宫术;小产则按分娩过程处理,应住院观察治疗。

警惕大出血的可能,应作好急救准备。注意病程中并发其他病证。

滑胎重在防治,关键在孕前查明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治疗,不属器质性原因,并排除男方因素,则宜以补肾、健脾、养血、固冲调治;月经不调者当先调经。不宜怀孕过密,两次怀孕时间至少相隔一年以上。若滑胎患者已怀孕,应予积极保胎,治疗同胎漏、胎动不安;势已难保者,按坠胎、小产处理。

第五节  胎萎不长

【要求】了解胎萎不长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注意与死胎鉴别。

【内容】

一、含义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要点:怀孕期子宫明显小于妊娠月而胎儿存活者,为其诊断依据。

四、辨证论治:

(一)气血虚弱证:

治法:补气益血养胎

方药:八珍汤

(二)脾肾不足证:

治法:健脾温肾养胎

方药:温土毓麟汤去神曲

第六节  胎死不下

【要求】熟悉死胎的诊断及其处理原则。

【内容】

一、含义:胎死腹中不能自行产出者。

二、病因病机:致胎死的原因较多,或热病伤胎,或跌打损伤,或母体虚极、胎失其养,也可因胎气禀赋薄弱或药物、毒物所伤。

三、诊断要点:首先判断是否为死胎。当根据孕妇的自觉证状及有关检查证实。

四、处理原则:去胎益母,去胎方法须根据情况作产科处理,或在严密观察下辨证论治。

第七节  子    烦

【要求】熟悉子烦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怀孕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等现象者。

二、病因病机:主要为火热乘心而发病。

三、辨证论治:

(一)阴虚证:

治法: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方药:人参麦冬汤加莲子心

(二)痰火证:

治法:清热涤痰,除烦安胎

方药:竹沥汤去防风

第八节  子    肿

【要求】熟悉子肿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期发生肢体面目肿胀者,称子肿。

注意肿胀的部位、程度、水肿和气肿的不同证象。

二、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肾阳虚及气滞湿困,发病与妊娠期胎体渐长,气机升降失调,阳气敷布受碍有关。

三、诊断要点:肿的部位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为水肿;自觉肿胀,按之不陷者为气肿;若体重增加每周超过一市斤者,称隐性水肿,更应引起重视。本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分娩后多能自行消退,严重子肿可发展为子冒、子痫。注意与内科疾病的水肿鉴别。

四、辨证论治:加强孕期调护,患者应进低盐饮食,严重水肿需住院治疗。

(一)脾虚证: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白术散加砂仁

(二)肾虚证:

治法:温阳行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

(三)气滞证:

治法:理气行滞,健脾运湿

方药:天仙藤散合四苓散

第九节  子冒、子痫

【要求】明确子冒、子痫的含义,认识两者在发病机理上的关系及其对母体、胎儿的危害,熟悉其临床征象及防治原则。

【内容】

一、含义

(一)子冒:妊娠中、晚期出现目眩、头晕或痛,或伴恶心,或兼肿胀者。

(二)子痫:妊娠晚期或正值临产时,或于新产后,发生眩晕昏倒、手足搐搦、肌肉震颤,目睛上视、全身强直、昏不知人、须臾苏醒,甚或昏迷不醒者,称子痫。

(三)子冒常是子痫之先兆。

二、病因病机:两者的发病机理基本相同,多因脏气本弱,因妊重虚,精血不足,肝阳亢旺发为子冒;进一步发展,导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痰火上扰则成子痫。

子痫为妊娠病的危重证,甚至危及母体及胎儿生命,因而应特别重视子冒的治疗,以防止子痫的发生。

三、诊断要点: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结合检查以明确诊断。妊娠中、晚期出现高血压或蛋白尿、水肿者,都应视为子痫的先兆证。注意与发生在妊娠期的癫痫或其他病出现仆倒、昏迷等病证鉴别。需予住院严密观察治疗。

四、辨证论治

(一)子冒阴虚阳亢证:

治法:育阴潜阳,清热安胎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钩藤、龟版、何首乌。

(二)子冒脾虚肝旺证:

治法:健肝利湿,平肝潜阳

方药、白术散加钩藤、石决明

(三)子痫肝风内动证:

治法:发作时以控制抽搐、加强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处理。发作间隙配合辨证论治,宜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四)子痫痰火证:

治法:原则同肝风内动证,辨证论治宜清热豁痰开窍,牛黄清心丸加竹沥。

子冒、子痫经治疗症状未能控制,或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应适时地考虑终止妊娠。

第十节  子    悬

【要求】了解子悬的发生原因及治疗原则。

【内容】

一、含义:妊娠胸膈胀满若悬,甚或气急不安者。

二、病因病机:本病由脾虚肝乘、气机失于调顺,胎气上逼所致。

三、治法:治宜扶脾疏肝、理气行滞,紫苏饮加减。

第十一节  子    

【要求】了解子发生的机理和治疗原则。

【内容】

一、含义:妊娠晚期,因妊而发生声音嘶哑甚或不能出声音。

二、病因病机:素体肺肾阴虚,妊娠晚期胎儿需求阴津增加,因而肺肾益虚,精津不能上承润肺发声,故而为。一般在分娩后可自愈。

三、治法:滋肾润肺,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

第十二节  子    嗽

【要求】熟悉子嗽的辨证论治,注意与外感咳嗽相区别。

【内容】

一、含义:妊娠期中久咳不已或伴五心烦热者称子嗽。

二、病因病机:多因阴虚肺燥、痰火犯肺所致,与外感咳嗽的区别为本病无寒、热表证。久咳不已,可致堕胎、小产。

三、辨证论治:

(一)阴虚肺燥证,治以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黑芝麻、炙百部。

(二)痰火犯肺证,治以清金化痰、止嗽安胎,清金降火汤去石膏,加竹沥。

第十三节  子  淋

【要求】熟悉子淋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期出现尿频、尿急、涩痛等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胎气逼脬,影响膀胱气化,若复受热邪所扰,则发为子淋。

三、辨证论治:

(一)心火偏亢证:

治法:清心泻火通淋

方药: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二)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加味五苓散

(三)阴虚血热证:

治法:滋阴润燥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丸

第十四节  妊娠小便不通

【要求】熟悉妊娠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妊娠小便不通是因胎体渐大,胎气下坠,压迫膀胱,气化不利,溺不得出。

二、病因病机:常由气虚或肾虚所致。气虚举胎无力,胎重下坠;肾虚系胞无力,膀胱温煦不足,气化失司,故小便难。

三、辨证论治:

(一)气虚证:

治法:补气升陷举胎

方药:益气导溺汤

(二)肾虚证:

治法: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肾气丸去丹皮

其他治疗可用针灸或热熨法。

第十五节  难    产

【要求】认识难产的临床征象、危害性及处理原则。

【内容】

一、含义:妊娠足月临产,胎儿不能顺利娩出者称难产。

二、病因病机:引起难产的原因很复杂,凡产力异常、产道异常,或胎儿、胎位异常都可导致难产。

三、辨证论治:产道异常,胎儿、胎位异常致使难产非药物可以纠正,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产力异常又分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不协调、子宫收缩过强三种情况,也有腹压乏力致使产程延长的。辨证施治处理难产目前仅用于协助产力异常的处理。难产直接威胁母体及胎儿的生命,故应加强产前检查以预防难产。

 

第十章  产  后  病

产后病是指新产后至产褥期所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常见的产后病种有: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排尿异常、产后大便难、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缺乳、乳汁自出等。

学习产后病应联系产后的生理状态与发生产后病的关系,注意产后病证与具有类似证象的内、外科疾病鉴别。了解历代医籍所指的产后“三冲”、“三急”、“三病”、“三审”的内容。联系产褥期保健,认识预防产后病的意义。

第一节  产后血晕

【要求】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及论治原则。

【内容】

一、含义:产妇产时及新产后突感头昏眼花恶心,甚或晕厥;或心胸烦闷,气急痰涌,不省人事。

二、病因病机:属虚者,多因产时暴伤阴血、脑髓,心神失养,甚则气随血脱。属实者,多因产后瘀血呛心冲肺所致。发病急证重者多险。

三、鉴别诊断:注意与产后子痫昏迷或中风适发生于产后者鉴别。

四、辨证论治:虚者:益气养心固脱,生脉散;实者:行血逐瘀,夺命散加当归、川芎。危重证宜中西医结合急救。

第二节  产后痉证

【要求】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产后发生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者,谓产后痉证。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因产时阴血耗失,心肝血虚,筋脉失养,或邪毒乘虚直窜筋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属于重证。

三、鉴别诊断:当与产后子痫、癫痫和热病所致的抽搐作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阴血亏虚证: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祛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菖蒲

(二)邪毒证

治法: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方药:撮风散加桑寄生、白芍、蝉蜕

五、注意:隔离治疗与护理,避光线、声音的刺激,同时应控制抽搐。

第三节  产后腹痛

【要求】熟悉产后腹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包括“儿枕痛”。

二、病因病机: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多因血虚和血瘀所致。

三、诊断要点:本病发生于新产后,痛在下腹,多属阵发性,不伴发热或腹壁紧张。

四、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补气止痛

方药:胎宁汤

(二)血瘀证

治法:活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

第四节  产后大便难

了解产后大便难与产后出血伤津的关系及治疗。

第五节  产后发热

【要求】掌握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认识产后发热中的感染发热是妇科急重症。

【内容】

一、含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断,或高热寒战并伴其他的症状者,称作产后发热。

二、病因病机:产后发热的病因多端,机理不同,热型有别,治疗各异。

三、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伤食发热、蒸乳发热、乳痈发热和发生于产褥期的内外科疾病所致的发热相鉴别。

四、辨证论治:(一)感染邪毒:邪毒乘虚内侵,犯及冲任、胞中,正邪相争,致令发热。多为高烧稽留不退,证见壮热寒战汗出,小腹压痛,恶露多臭或色如败酱,大便燥结,舌红苔黄或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

按温病传变规律认识其证情变化,根据变化随证论治。邪入营分,用清营汤加味;热深厥深,证见高热昏迷或皮下见出血点,当采取中西医之长处,共同救治。病程中始终应加强护理,了解恶露的情况,保持外阴的清洁,严格床旁隔离,注意营养及饮入排出的情况。

(二)血瘀发热:产后因寒或气滞,以致瘀血排出不畅,故生寒热。常为乍热乍寒,证见恶露不畅,色黯有块,小腹痛,块出痛减,舌苔正常或舌质黯,脉涩或滑。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生化汤加味

(三)外感发热:产后感受风寒或风热以致发热;与邪毒所致的发热常难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有较明显的头痛、恶寒、流涕,发热初起一般不为突然高热,不寒战,恶露正常,但若高热不退,应视为邪毒发热。

治法:养血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荆防四物汤加益母草。风寒证加苏叶、秦艽;风热证加银花、连翘或用银翘散。若系中暑者,用清暑益气汤治之。

(四)血虚发热:产后亡血伤津,阴不敛阳,阳浮故而发热。

治法:补血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味

第六节  产后排尿异常

【要求】熟悉产后排尿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新产后小便不通或尿意频数,甚至小便失禁者,统称作产后排尿异常。

二、病因病机:本病发生的机理主要是膀胱气化失司。临床征象为新产后小便不能自解,或解时不畅,或频数,或失禁,或漏尿等。但由于病因不同故证各有所偏重。

三、鉴证论治:

(一)因肾虚者:或小便不通或失禁而见肾虚证者。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

方药:肾气丸

(二)因气虚者:小便不通或失禁而见气虚证者。

治法:补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

(三)因产时膀胱受压所致的小便不通或失禁者。

治法:补气固胞

方药:黄芪当归散加白芨

(四)因产时膀胱受伤所致的漏尿者。根据损伤的程度给以手术修补。同时合以养血活血法治之。

第七节  产后恶露不绝

【要求】熟悉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了解正常恶露的时间、量、色、质。

【内容】

一、含义:产后恶露持续二十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冲任、胞宫气血运行失常所致,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等不同的原因。

三、辨证论治:辨证应从恶露的量、色、质、臭气等以及舌脉、兼证,辨别寒、热、虚、实。治疗上应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施治。

(一)气虚证: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二)血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

(三)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生化汤

第八节  产后自汗盗汗

【要求】熟悉产后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认识产后生理性出汗与自汗、盗汗的不同征象。

【内容】

一、含义:产后涔涔汗出,动则汗出不止称作产后自汗;若睡后汗出湿衣,醒则汗止称作产后盗汗。若新产数日内,微汗蒸蒸而无其他症状及不适者,待营卫自调后,即复如平时,不作病论。

二、病因病机:本病机理为产后气虚,卫阳不固,阳浮汗泄为自汗;或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追汗外溢为盗汗。

三、辨证论治:

(一)气虚自汗:

治法:补气固表,和营敛汗

方药:黄芪汤

(二)阴虚盗汗:

治法:养阴益气,生津敛汗

方药:生脉散加浮小麦、牡蛎

第九节  产后身痛(含产后关节痛)

【要求】了解产后身痛与产后生理状态的关系,熟悉产后身痛的病因病理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产褥期中,肢体痛或麻木或为甚者,属本病的范围。

二、病因病机:本病发病多因素体虚弱,产后精血益虚,经脉失养;或感受风寒湿邪,留着经络,以致作痛。

三、鉴别诊断:注意与痹证的鉴别,辨清血虚、肾虚、寒湿的疼痛性质及兼证舌脉。

四、辨证论治:

(一)血虚证:

治法:养血益气,通经活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二)肾虚证:

治法:补肾强腰壮筋骨

方药:养荣壮肾汤加味

(三)风寒证: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

第十节  缺    乳

【要求】熟悉缺乳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产后乳汁少或全无者称作缺乳。

二、病因病机:证有虚实之分,虚者系化源不足,不能化生乳汁;实者系气滞阻碍乳汁的运行。

三、辨证论治:

(一)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益其化源

方药:通乳丹

(二)实证: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

在审因论治中,应注意产妇的营养摄入及精神因素对乳汁的影响,辨清不足与阻滞所致缺乳的不同征象。注意阻滞不通可以化热转为乳痈。

第十一节  乳汁自出

【要求】熟悉乳汁自出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不断自然流出者,称产后乳汁自出。

二、病因病机:乳汁自出的病机为气血虚弱,胃气不固,或肝经郁热疏泄失常,以致乳汁不经吮吸而外流。

三、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乳房的柔软或胀硬,乳汁的清稠以及兼证舌脉辨其虚实。

治法:气血虚弱乳汁自出者,拟补气益血,佐以固摄,八珍汤加味;肝经郁热乳汁自出者,舒肝、清热,丹栀逍遥散加味。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

妇科杂病是指不属经、带、胎、产疾病范围,却又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第一节    瘕

【要求】了解妇科瘕的范围,熟悉其病因病机,掌握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结块属妇科瘕,一般多坚硬不移,瘕多推之可动;前者多属血病,后者多属气病,两者病理联系密切,故统称瘕。

二、病因病机:瘕的成因复杂,根据审证求因,多因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积聚而成。临床上应注意:掌握诊断要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辨证论治:

(一)气滞瘕证:行气导滞,活血消,香棱丸。

(二)血瘀瘕证:活血散结,破瘀消,桂枝茯苓丸加减。

(三)痰湿瘕:理气化痰,破瘀消,开郁二陈汤。

第二节  阴    挺

【要求】了解阴挺的范围,掌握其中子宫脱垂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证治。

【内容】

一、含义: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或阴道壁膨出于阴户之外,统称为阴挺,前者称子宫脱垂。

二、病因病机:引起子宫脱垂的原因有因体质素弱,或产育过多,或产创,或产后过早劳动负重,或房劳所伤而致。其机理为气虚下陷与肾虚不固,不能提摄子宫。

三、诊断要点:通过妇科检查,了解子宫下垂的程度,临床上分为三度。Ⅰ~Ⅱ度子宫脱垂且发生不久者,可行辨证论治。若Ⅲ度子宫脱垂,一般需手术治疗。

四、辨证论治:

(一)气虚证: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二)肾虚证:补肾固脱,大补元煎加味

第三节  脏    躁

【要求】了解脏躁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与女性生理的关系,熟悉其病因病机及证治。

【内容】

一、含义:妇女以血为本,脏阴易虚,若因忧思郁怒或劳倦伤脾,心脾受损,化源不足,脏阴亏虚,五志化火,上扰心神而见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等征象、称脏躁。

二、治法:甘润滋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加味。

第四节  不孕证

【要求】掌握不孕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女子结婚后夫妇同居二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能受孕者,称原发性不孕;如曾有孕育,未避孕而又二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称继发性不孕。

二、病因病机:不孕的原因很多,若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而不孕者,非药物所能取效,不属本节范畴。临床常见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致不孕。

三、诊断要点:详问病史(月经史,带下史,婚产史,性生活史,疾病史,生活环境等)。妇科检查以助诊断。

四、辨证论治:

(一)肾虚证:

1.偏阳虚:

治法:补肾暖宫,调补冲任

方药:毓麟珠加味

2.偏阴虚:

治法:滋阴养血,补养冲任

方药:养精种玉汤加味

(二)肝郁证:

治法:舒肝解郁,养血理脾

方药:开郁种玉汤

(三)痰湿证: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启宫丸加石菖蒲

(四)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少腹逐瘀汤

第五节  阴    痒

【要求】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外阴及阴道发痒,甚或痒痛难分称阴痒。

二、病因病机:因病因有虫蚀、湿热蕴遏、阴虚失养所致,临证时当根据不同证象辨识其原因以行治疗。

三、辨证论治:

(一)湿热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湿遏生虫者,又当杀虫。方药:萆渗湿汤加味。

(二)阴虚证:滋肾降火,调补肝肾,佐以祛风,知柏地黄丸加味。阴痒治法除内治外,当配合外治法。指导外洗方法,防止再度感虫,注意个人卫生。

第六节  阴    疮

【要求】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内容】

一、含义:阴疮是妇人阴部疮疡、肿块的通称,包括阴肿、阴茧、阴疽、阴蚀。

二、病因病机:发病多因热毒,也有寒凝所致者。

三、辨证论治:辨证须认清属热属寒。热者局部表现有红、肿、痛、热,甚至全身性发热,溃烂者脓水淋沥,有秽臭;寒者局部肿块不红不热,日久不消。

(一)热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或用仙方活命饮。若脓积未溃而体虚热不明显者,当益气养血,托脓外出,托里消毒散。

外治:或切开引流脓液,保持引流通畅和局部清洁,观察愈合情况。

(二)寒凝证: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

方药:阳和汤合小金丹

第七节  阴    吹

【要求】了解阴吹的含义及治法。

【内容】

一、含义:妇人时感阴道有气矢出,甚则有声谓之阴吹。

二、病因病机:本病可因腑气不通,阴部气机不畅,产生腐气所致;也有脾气虚运化失常或痰湿下注,以致湿带过多,遏而产气发生阴吹者。

三、辨证论治:治法以调理脾胃为主,同时应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一)腑气不通:

治法:润肠通便

方药:麻仁丸

(二)脾气虚弱:

治法:益气开清,调理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

(三)痰湿者:

治法:化痰燥湿,调理脾胃

方药:橘半桂苓枳姜汤加味

 

自学时数分配

本学科自学总学时为246学时。各章节学时的分配是参照全日制中医专业本科授课学时,一般按3∶1比例安排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则适当增加了自学学时,现将全日制本科生中医妇科学时分配及自学参考学时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章    次

课程内容

课堂讲授

自学学时

1—6

总论

12学时

36学时

7

月经病

26学时

104学时

8

带下病

2学时

8学时

9

妊娠病

16学时

50学时

10

产后病

8学时

24学时

11

杂  病

8学时

24学时

合计

 

72学时

246学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