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280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大纲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三年六月

自学用书:《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主编。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西方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也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指定必读书目。自考学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以选读其他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自觉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对理论的思考与理解。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和范围

第一章  秩序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秩序论的历史渊源,他们的代表人物,掌握社会秩序、社会整合、国际社会秩序各自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明了秩序论的理论精髓与理论构造,全面地认识这种代表性理论的本质。

 

  • 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

一、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孟德斯鸠从同社会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法典和惯例,他认为社会结构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亚当·斯密则认为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孔德则强调社会结构的规律性,即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

二、整体性方法论

社会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物理学,整体性方法论公设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学。孔德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以类比生物学中的生物存在状态和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其整体性方法论公设有以下要点:1。社会是一个整体。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三、社会秩序的原则

  霍布斯提出社会为什么有秩序?怎样才能使社会有秩序?这就是“霍布斯难题”。孔德也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寻求走出混乱而建立秩序的途径,孔德关于社会秩序的原则,有如下六个方面:1。崇尚科学与自然原则。2。扩大博爱倾向。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四、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三卷提出了社会学四大法则。即第一法则:“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第二法则:“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第三法则:“活动进化的法则”。第四法则:“情感进化的法则”。

四、社会学的实证方法

实证社会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原则的主要观点是:1。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是片段的一部分。2。社会学知识体系应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构,并吸收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点。3。社会学具有工具作用。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1。观察方法。2。实验方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机制――杜尔克姆的观点

一、杜尔克姆生平

杜尔克姆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96年晋升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同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杜尔克姆对社会团结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下面四个基本观点: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一般可分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2。竞争导致现代社会分工的成长。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5。消除社会团结的威胁。

三、社会动乱的诊断

1.社会失范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滋长。二、现代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

2.如何解决或防止失范与社会动乱。一、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这是杜尔克姆认为的最重要的措施。二、控制经济活动,即“组织化”。三、创造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团体。

3.什么是社会主义。杜尔克姆的“社会主义”,是对个人主义哲学与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反抗,它不同于共产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第一,不赞成暴力。第二,肯定私有制。第三,反对把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作为社会主义的宗旨。他对于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持消极态度,认为“贫困免疫力”有一定道理,是对欲望的一种限制,“贫穷实际上培养自我抑制的最佳教练。”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杜尔克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提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七个准则。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二、将社会现象看作客观事物。三、把社会现象区分为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四、确定社会类型。五、先寻找事物的原因后考察它的功能。六、通过社会去解释社会现象。七、通过比较确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国际社会的秩序――阿隆的观点

一、雷蒙·阿隆生平

雷蒙·阿隆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社会评论家,其主要社会学著作是《社会学主要思潮》,他擅长社会学经验分析,其它著述也很丰富,有《知识分子的鸦片》、《阿尔及利亚悲剧》、《国际和平与战争》、《找不到的革命》、《回忆录――政治沉思五十年》等。

二、国际社会关系

阿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界定:一、国际关系联系着其它社会现象。二、国际关系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要素,即是“各国诉诸自身武力的合法、合理性”。他认为当代国际社会关系受到四个主题的影响:一、从个人主义到群众时代。二、从民族主义到国际主义。三、从各国行动自由到国际安全。四、从希望到怀疑。

阿隆认为联合国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秩序的现实需要,另外,恐怖均衡的核武事实上也不能起到真正的、强有力的均衡,因而,我们仍有强烈地建立一种国际秩序的需要。

三、国际社会的“反社会”特征

1.武力冲突。表现为:一、和平与战争共生。二、核子武器在战争中是有局限性的。三、核子武器限制冷战。四、核子武力还影响到国际政治理论。

2.国家的武力冲突动机。一是权力。二是光荣。三是理念。

3.地方主义。表现为:一、发展差距的加大,造成了国际上新的分裂根源。二、第三世界崛起使国际秩序失去平衡。三、世界外交创造了民族主义。

四、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征

  • 寻求合法手段。表现为:一、国际道德。二、国际现实主义。三、对外政治行为。
  • 追求世界和平。表现为:一、国际法的不足与缺陷。二、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机构。三、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五、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结束

1.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一、核子武器的巨大毁灭力。二、恐怖均衡政策的确立。三、由吓阻所形成的安全。  

2、阿隆所做的是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他认为由于国际社会以上导致冷战的原因已经消失,所以,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也随之结束。

 

第二章  功能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全面理解功能论的来源,其代表人物,以及帕森斯、墨顿、卢曼对于功能的认识及观点,掌握他们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并能对功能论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有所认识与体会,密切结合现实来理解与把握功能论。

 

 

第一节  社会系统的功能体系――帕森斯的观点

一、帕森斯生平

帕森斯先主修生物学,大学三年级改为社会科学,1944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体系》、《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经济与社会》、《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现代社会体系》、《社会的演化》、《行动理论和人类状态》等等,其贡献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功能学理论。

二、构造理论的方法

1.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

2.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

3.“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

三、社会系统

  • 帕森斯从社会行动出发界定社会系统。
  • 社会行动涉及下列因素:行动者、行动者的目标及其寻求实现、行动者拥有的实现目标时可供选择的手段、行动者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行动者受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的支配、行动是行动者就实现目标的手段作出主观的一切决定,它受着观念和情景条件的制约。
  • 互动模式的制度化。
  • 模式变项的五组基本类型: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泛布性-专门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致性-先赋性、自我取向-群体取向

四、功能系统

  • 社会系统AGIL结构。
  • 四种功能子系统: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模式维护。
  • AGIL公式包含的意义:功能分化、功能对应、功能动态、功能交换。

五、社会整合均衡

  • 帕森斯社会整合的意义及整合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 社会系统实现自身的整合与均衡,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大型社会整合的途径:一、自由在更大范围内制度化。二、平等和社会公平向前发展。三、权力和权威更分散也更结合。四、坚持现代基本价值模式。

六、经济与政治的功能相互作用

  • 宗教对经济的作用。
  • 政治对经济的作用。
  • 社会张力。

七、社会变迁

  • 帕森斯社会变迁的理论视角:一、异常行为。二、信息或能量的交换。三、结构分化。
  • 帕森斯进化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二节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默顿的观点

一、默顿生平

默顿是帕森斯的研究生,先后在哈佛、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1957年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作主要有《论理论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二、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 中层理论含义及其特征。
  • 中层理论分析范式。
  • 中层功能分析项目。
  •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的功能。

三、功能分析概念

  • 反功能、非功能与功能替代:一、对功能一体性的批评与限定。二、对功能普遍性假设的批评与限定。三、对功能不可缺少性的批评与限定。
  • 功能与隐性功能。

四、中层功能分析范例

  • 越轨理论:越轨的原因及个人适应方式。
  • 政党机关理论。
  • 参照群体理论:内群体、外群体。
  • 变迁与均衡理论。

五、中层功能分析理论的应用

  • 贫穷的功能分析: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的功能、政治的功能。
  • 阶层化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卢曼的观点

一、卢曼生平

卢曼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是《社会的分化》。他是帕森斯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系统功能论传统,以及理论的高度分析性与抽象性。

二、一般系统方法

  • 社会学需要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
  • 卢曼的功能系统理论最基本的特征。
  • 功能分析的任务。

三、系统简化机制

  • 降低环境复杂性。
  • 降低系统复杂性:编码、沟通媒介、自我反射性、自我主题化。

四、社会系统分化和整合

  • 社会系统及其分类:互动系统、组织系统、整体社会系统。
  • 社会分化:区隔分化、阶层分化、功能分化。
  • 社会整合。
  • 政治风险:一、运用权力作出约束性决定所具有的功能。二、促进这种功能发展的几个条件。三、政治系统完成结构抽象所必须实现的能力。四、政治系统必须的分化。

五、宗教的社会功能

  • 宗教的社会功能。
  • 宗教履行功能的方式。
  • 宗教成功的可能原因。

 

第三章  交换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认识与理解交换论,了解交换论的来源,及其代表人物,把握霍曼斯、布劳对于社会交换所作的理解与阐述,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与分析交换论,并能对交换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一定的自我分析。

 

第一节  交换是社会的基础――霍曼斯的观点

一、霍曼斯生平

霍曼斯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系主任。曾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

二、功能论缺乏解释力

  • 功能论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 功能论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 功能论没有普遍性。

三、互动的经验规则

霍曼斯构造理论的方法:

  • 了解多种类型群体中人们的实际行为。
  • 超出所研究的单个现象,而概括出能够反映群体中实际行为的概念。
  • 构造适用于所有群体的更普遍的命题与命题系统。

四、互动的公理规则

  • 霍曼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 霍曼斯关于经济学第一原理的修改。
  • 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一、成功命题。二、刺激命题。三、价值命题。四、剥夺-满足命题。五、攻击-赞同命题。六、理性命题。

五、社会交换微观定律

  • 交换理论的三个基本点。
  • 交换理论的三个基本取向。
  • 几个微观社会学定律:一、投资定律。二、社会影响定律。三、遵从定律。四、合作与竞争定律。五、社会评价定律。六、情感与互动定律。七、权力与权威定律。

六、社会交换宏观定律

  • 组织化。
  • 制度化。
  • 工业化。

 

第二节  不平衡交换产生权力与分化――布劳的结构交换观点

一、布劳生平

布劳生于奥地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科层组织动力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国职业结构》、《不平等和异质性》、《关于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比较理论的观点》、《我的宏观社会理论与实证性研究》。

二、社会交换的特性与条件

  • 社会交换的意义:社会交换所须满足的条件、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分。
  • 社会交换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一、突生属性。二、自愿属性。三、模糊属性。四、信任属性。五、潜在属性。
  • 社会交换的形式。
  • 社会交换的条件: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它们时付出的成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

三、不平衡交换

  • 社会吸引:指人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
  • 社会独立性的条件:一、战略资源。二、替代资源。三、强制力量。四、减少需要。
  • 获得权力的条件。
  • 交换冲突。
  • 权力合法化的途径。
  • 对权力的反抗:一、被剥削与压迫。二、社会隔离。三、反抗的意识形态出现于沟通之中。四、革命的意识形态。五、政治反抗。

四、间接交换

  • 群体之间交往与个人之间交往所具有的共同点。
  • 间接交换形成宏观社会结构。
  • 共同价值是间接交换的媒介:一、特殊主义价值。二、普遍主义价值。三、权力合法化的价值。四、反抗的理想。
  • 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所需的三个条件、社会存在的三种普遍的制度。
  • 社会交换的辩证分析:两难困境、交换中的分化、社会的辩证分化。

五、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

  • 社会结构的参数描述。
  • 社会结构分化。

六、布劳有关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八大定律。

  • 社会交往定律。
  • 不平等定律。
  • 异质性定律。
  • 社会流动定律。
  • 亚结构定律。
  • 生态结构定律。
  • 劳动分工定律。
  • 工作组织定律。

 

第四章  互动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掌握互动论的历史传统,以及历史渊源,了解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于不同人物的思想要能进行对比分析,要理解互动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所具备的精髓,并且,结合互动论理解现实,分析日常生活实践。

 

第一节  互动论传统

一、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 库利生平:库利的代表作有《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
  • 个人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
  • 初级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
  • 镜中自我:一、社会自我是一种感觉与意识。二、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四、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
  • 竞争:一、从众。二、抗争。三、崇拜。
  • 领导权威的特征:一、具有一个强烈的自我,一个坚强的、专注的“我”。二、成功地展示出他的特殊倾向,让众人响应。三、成为人们追求的个人象征。四、具有信仰和希望。五、神秘感。

二、米德的想象演习理论

  • 米德生平:米德先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生前很少发表文章,后来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当代哲学》、《心智、自我与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行动的哲学》。
  • 米德所受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
  • 想象演习:人类心智的能力。
  • 概化的他人: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自我、自我观念发展的三阶段。
  • 组织化反应。
  • 社会秩序的基础:符号。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 托马斯生平:托马斯所学的是文学与语言,后来攻读社会学,他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在西方影响较大。
  • 情境定义:托马斯定律。
  • 社会解组:一、总体情境。二、社会解组。

四、莫雷诺的角色扮演理论

  • 角色的划分。
  • 角色扮演的过程。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布卢默与登津的观点

一、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

  • 布卢默生平:布卢默先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后来获哲学博士,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工业化与传统秩序》、《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
  • 理论前提。
  • 基本原则。
  • 基本观点:一、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二、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三、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四、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 理论建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观察。

二、登津的六个符号互动论原则。

 

第三节  表演互动论――戈夫曼与伯克的观点

一、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

  • 戈夫曼生平:戈夫曼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日常接触》、《避难所》、《公共场合中的行为》、《烙印》、《战略性互动》、《框架分析》、《交谈的形式》。
  • 表演框架:一、剧本期望。二、剧情。三、剧组。四、表演区域。五、假面具。
  • 印象管理策略:一、理想化表演。二、误解表演。三、神秘化表演。四、补救表演。
  • 表演中的矛盾:一、表演出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的矛盾。二、表演与预定角色不符。三、观众进入后台。四、冒充的表演者。
  • 简要评价。

二、伯克的拟剧社会模型

  • 动作。
  • 舞台。
  • 动因。
  • 目的。
  • 手段。

 

第四节  约定互动论――舒茨与加芬克尔的观点

一、舒茨的理解社会学

  • 舒茨生平:舒茨生于奥地利,后移居美国,其代表作有《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理论研究》。
  • 方法论。
  • 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 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观性。
  • 理解生活世界的主要意义。

二、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学

  • 加芬克尔生平:加芬克尔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加利福利亚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代表作有《民俗方法学研究》、《论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日常生活墨守陈规原因的研究》。
  • 索引性表达。
  • 约定俗成的共同理解。
  • 反思性。

 

第五章  冲突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冲突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所具有的历史渊源,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冲突,掌握冲突论的几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比较科塞、达伦多夫、柯林斯、李普塞特思想的异同,把握冲突论的思想实质,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西方的冲突思想。

 

第一节  冲突促成整合与新结构――科塞的观点

一、科塞生平

科塞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研究的连续性》、《贪婪的组织》。

二、社会冲突的功能

  • 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 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 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 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 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三、社会冲突的起因

  • 不平等的社会系统。
  • 下层被剥夺状态。
  • 对群体或社会的忠诚。
  • 亲密关系。

四、社会冲突的形式

  • 现实性冲突。
  • 非现实性冲突。

五、社会安全阀

  • 敌对情绪的表达。
  • 敌对情绪的发泄。
  •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所含主要观点。

 

第二节  强制引起冲突与变迁――达伦多夫的观点

一、达伦多夫生平  

达伦多夫出生了德国,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在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德国的社会和民主》、《走出乌托邦》、《阶级后的冲突》、《社会理论文集》、《欧洲科学政策的趋势》、《民主、变迁和组织》、《新自由》、《生活机遇》等。

二、后资本主义社会

  • 乌托邦式的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特点。
  • “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基本特征:一、资本的解体。二、劳动者的解体。三、新的中层阶级的发展。四、社会流动性的增长。五、平等的发展。

三、社会冲突模式

  • 对“社会体系”理论的认识。
  • 对“社会内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认识。
  • 结构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比较。

四、社会冲突的根源

  • 权威的特点。
  • 社会冲突的根源。

五、社会冲突的形成

  • 冲突理论应该回答的三个问题。
  • 群体的区分。
  • 利益的形式。

六、社会冲突的程度

  • 冲突强度。
  • 冲突烈度。
  • 冲突的调节方式:仲裁、调停、和解。

七、社会冲突的结果

  • 所有(或近乎全部)统治人员的替换。
  • 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
  • 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

 

第三节  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柯林斯的观点

一、柯林斯生平

柯林斯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冲突社会学:一种解释的科学》、《文凭社会》、《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二、互动仪式链

  • 互动仪式链的含义。
  •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几个步骤。
  • 互动仪式链的意义。

三、冲突的根源

  • 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
  • 不平等。
  • 强制力量。

四、职业分层

  • 职业分层的依据。
  • 阶级文化。
  • 非职业关系。

五、冲突论模型

  • 微观命题。
  • 宏观命题。

 

第四节  冲突与一致的交织――李普塞特的观点

一、李普塞特生平

李普塞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获麦基佛奖,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革命和反革命》、《非理性政治》、《大学中的造反》、《关于美国政治的对话》、《信仰的裂痕》、《一致与冲突》等。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

  • 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 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
  • 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 社会制度中的等级关系。
  • 价值合理性。

三、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四、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

  • 政党是冲突的力量与整合的工具。
  • 政府的整合与冲突功能。

五、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

六、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

  • 欧洲的保守主义
  • 美国的保守主义

七、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

  • 道德主义的来源与基本准则。
  • 道德主义者的主体。
  • 道德主义的性质。
  • 道德主义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后果。
  • 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的相互渗透。

 

第六章  批判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批判理论的历史来源,及其思想发展脉胳,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主要观点,比较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米尔斯对西方社会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的批判观,对他们的理论观点与理论结构,要能正确地分析与对待,并能借鉴他们的观点中的积极因素。

 

第一节  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

一、马尔库塞生平

马尔库塞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文化和社会》、《反革命和造反》。

二、病态社会

  • 社会病态的标志:一、主要为资产阶级需要服务。二、非特权阶级也分享部分特权。三、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四、科学为资产阶级服务。
  • 攻击性趋向:一、把战争说成是正常的现象。二、把群众对现存秩序的抗议说成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单面社会

  • 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
  • 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转变。
  • 发达工业社会包容质变。
  • 技术理性的进步消解了“高等文化”中的对立与超越因素。
  • 批判理论被遗弃。

四、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同化。
  •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不再是革命的动力。

五、新左派的本能革命

  • 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 少数民族。
  • 妇女。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

一、哈贝马斯生平

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属“法兰克福学派”的右翼,代表性著作有《大学生和政治》、《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交往行动理论》。

二、批判认识模型

  • 人类全部理性的划分。
  • 人类的基本利益。
  • 批判认识模型的来源。

三、技术决定论

  • 科学与技术革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问题转变成技术问题。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 人类社会形态的分类:一、原始社会。二、传统社会。三、现代社会。
  • 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一、经济危机。二、合理性危机。三、动机危机。四、合法性危机。

五、交往行动理论

  • 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 四种行动模型:一、目的论行动。二、规范性行动。三、戏剧行动。四、交往行动。
  • 交往行动所具有的特性。
  •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新解释――米尔斯的观点

一、米尔斯生平

米尔斯是美国有影响的激进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权势新人: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阶层: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社会学想象力》。

二、社会学想象力

  • 社会的、历史的观点。
  • 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的问题。
  • 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一、在学术工作中,要学会活用生活经验。二、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建立自己的学术档案。三、经验研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理论的建构。四、充分地运用社会学想象。

三、社会问题

  • 资本主义危机。
  • 不安状态与冷漠态度。
  • 疯人现实主义。

四、权力精英

  • 权力精英已阶层化。
  • 权力高层具有替代性。
  • 权力分配不公平。
  • 权力趋向集中。

五、社会学发展趋势

  • 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 社会学的几种不良倾向:一、巨型理论。二、抽象经验论。三、各种类别的务实性。四、官僚习气。

六、社会学的行动纲领

  • 以科学的哲学作指导。
  • 以人类多样性为研究对象。
  • 历史的观点是不可缺少的观点。
  • 理性与自由是社会科学道德与学术上的珍贵价值。
  • 社会科学家的立场与角色定位。

 

第七章  后现代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对于后现代理论、思想的产生、来源,要有正确的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西方后现代思想,对于其代表人物,要能认识他们对于西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理解。把握后现代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含义,以及布希亚、利奥塔、詹姆逊对于后现代社会的不同阐述。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的发展脉胳

一、后现代概念家族

  • 后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理论。
  • 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二、后现代的早期论述

三、后现代转向

  • 战后法国思潮: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 福柯的经历、特点及著作。
  • 福柯所提出的现代性批判。

四、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与倾向

  • 丹尼尔贝尔的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状态。
  •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倾向:一、反对整体化倾向。二、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三、重视话语分析。四、否定建立客观的社会学的可能性。

 

第二节  后现代符号理论――布希亚的观点

一、布希亚生平

布希亚生于法国,曾在南特尔大学任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诱惑》、《类象与拟象》、《拟象》、《美国》。

二、消费社会

  • 消费社会是第四历史阶段。
  •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建立关系的方式。
  • 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
  • 消费者永不可能得到满足。

三、象征交换

  • 后现代社会应向象征交换回复。
  • 符号价值的社会意义。
  • 边缘群体策略。

四、后现代时期的特征

  • 拟象。
  • 超真实。
  • 内爆。

 

第三节  后现代知识状况――利奥塔的观点

一、利奥塔生平

利奥塔是法国人,曾长期热衷于激进的政治运动,他的主要著作有《里比多经济学》、《公正游戏》、《后现代状况》。

二、研究方案

  • 关于“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
  • 元叙事。

三、领域

  • 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
  • 在这种普遍转型的背景下,知识的性质也不能不变。
  • 知识对于认识者,是彻底外在化了。
  • 知识变成了主要的生产力。

四、问题:合法化

五、方法:语言游戏

  • 利奥塔的方法论原则。
  • 语言游戏的特性。

 

第四节  后现代文化批评――詹姆逊的观点

一、詹姆逊生平

詹姆逊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法文和比较文学,曾在哈佛、加州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笼》、《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二、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主因

  • 资本主义历史划分:市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文化对应。
  •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因”。

三、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 后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是表面性和缺乏深度。
  • 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激情消退,缺乏真实的感受。
  • 后现代主义丧失了历史感。
  • 在后现代社会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和传播的新技术。

四、认知标绘与空间策略

  • 从一个由时间定义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空间定义的世界。
  • 认知标绘。
  • 认知标绘的意义与作用。

 

第八章  介入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介入理论的含义,把握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认识介入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把握托夫勒的对社会的观察、贝尔的对社会的计划、蒂里阿基安等人的对社会政策的选择,正确理解介入理论对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观察――托夫勒的观点

一、托夫勒生平

托夫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畅销书作者,是记者出生的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

二、未来的冲击

  • 西方社会的未来:一、短暂性。二、新奇性。三、多样性。
  • 西方社会受到的冲击:一、过度刺激。二、过度刺激的结果。

三、超工业社会

  • 工业社会的原则:一、标准化。二、专业化。三、同步化。四、集中化。五、好大狂。六、集权化。
  • 超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权力的转移

  • 权力的质量:一、暴力。二、财富。三、知识。
  • 权力转移的形式:一、知识分配权转移。二、知识控制权的转移。三、全球性权力转移。
  • 权力转移的法则。

 

第二节  社会未来的规划――贝尔的观点

一、贝尔生平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在美国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代表作有《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今日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蜿蜒之路》。

二、后工业社会的结构变化

  •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 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了严重分裂。

三、后工业社会权力结构变化

  • 科技治国论。
  • 西方社会的阶层划分与权力。

四、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 三领域对立说: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
  • 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危机。
  • 社会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础:一、限制超越道德规范的文化活动。二、重新向某些宗教观念回归。三、“公众家庭”实行公平分配与集中决策。

五、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

  • 理论知识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 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
  • 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决定政策。

六、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

  • 社会选择。
  • 社会评价。
  • 社会结算系统。

七、贝尔的学术思想结构

  • 贝尔学术思想。
  • 贝尔与马克思主义。
  •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目的。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选择――蒂里阿基安等人的观点

一、社会危机的预报

  • 社会变化。
  • 社会变化的预报。
  • 革命来临的指标。

二、社会控制的参与

  • 知识。
  • 决策。
  • 权力。

三、国家垄断的机制

  • 国家的形成与文明。
  • 国家形成阶段。

四、全球性行动

  • 全球性社会进步。
  • 全球的军国主义。
  • 全球性行动。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说明。

一.关于考核目标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能够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从而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把握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二.自学方法指导

1.教材共有八章。

2.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其次,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为此,要求自学者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明确自学的要求。同时,要对自学应试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重点和难点,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试者将实际、领会和运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为重点和一般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甚至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

(一)本课程命题考试,应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全书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二)本课程考试试卷中采用的题型是: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照本大纲附录。

(三)题型举例:

1.填空:

①《社会分工论》的作者是………(答案:杜尔克姆)

②米德把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为……(答案:想象演习)

2.单项选择题:

①提出消费符号学的是(l )孔德(2)布希亚(3)哈贝马斯(4)韦伯(答案:2)

②贝尔提出了(1)后工业社会(2)消费符号(3)理性沟通(4)文凭社会

(答案1)

3.多项选择题:

①詹姆斯把自我区分为:

(1)生物自我 (2)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4)镜中自我

(答案:1、2、3)

②柯林斯曾将文化区分为下列几种阶级文化:

(1)上层文化  (2)中层文化 (3)高层文化 (4)下层文化

(答案:1、2、4)

4.名词解释:

①权力精英:

(答案:是指一个控制着国家命运的极有权力的小集团,它们由政府、工业与军队三类组织的领袖组成,他们利益一致、相互影响、可以互换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答案:就是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与特殊视角,研究60年代的后现代社会状况,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与观点。)

5.判断题:

①米尔斯曾宣称“人的消逝”。(答案:×)

②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答案:√)

6.简答题:

①戈夫曼关于表演中的矛盾主要有哪几点。(答案略)

②布劳社会交换的条件。(答案略)

7.论述题:

①试论帕森斯的功能体系。(答案略)

②论述贝尔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状态的特征及其意义。(答案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