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浙江】02047社会心理学(二)自学考试大纲

新版大纲:[新版]【浙江】02047社会心理学(二)自学考试大纲

[02047]《社会心理学》(二)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一九年十一月

指定用书:《社会心理学》,郑全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本课程包括十六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发展历史及研究领域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够结合生活实践,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完整和全面的分析。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为学习“社会工作和管理”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3、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
课程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关于定义的几点说明: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心理学是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社会情景
包括三类:真实的情景、想象的情景、暗含的情景。
3、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景,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
4、社会心理现象的个别差异
就社会心理学来说,以微观环境为中介的社会心理现象既受到他人和所处群体的影响,又表露出个人的个性,从而使社会心理现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的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2、人际交往
3、群体心理:群体的结构、群体的内聚力、群体与领导的关系、群体的决策等。
4、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
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心理学是从普通心理学中产生,是普通心理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领域和分支。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区别在于交往。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是人们的直接交往。只有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直接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际交往,而是研究主体内部的反映活动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是双向的,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和现象反映在社会心理过程中,社会心理现象和规律也加深了我们关于一般心理过程的认识。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共同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是统一的,即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直接交往过程中个人心理内容、机制以及群体意识,以及各种间接因素对上述过程的影响。
(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社会心理学在哲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二)社会心理学的描述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从哲学(社会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
对社会心理学的描述性研究,传统上分为两条路线: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三)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0年代——)
1、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
(1)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2)社会心理学成长时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3)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
成熟期的两个特点: 60年代社会心理学迅速成长的势头在70年代没有停顿下来;出现了许多新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归因(attribution)研究。
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社会认知的取向,强调应用。
2、我国的社会心理学
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2)个体社会化问题;(3)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4)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5)社会态度;(6)群体研究;(7)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
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心理学;(2)纳英剔垢的社会心理学;(3)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心理学。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
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及识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及识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三.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
理解及识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
一、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一)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与实践
2、理论的功能
(1)组织经验 (2)解释事实 (3)预测未来 (4)指导研究
3、理论的构建
(1)理论的分类:演绎性理论和归纳性理论 (2)理论建构的步骤
4、一个好理论的特点
三个效标:逻辑上的一致性;与已知资料相符;可检验性。
(二)科学方法
1、建立假设 2、收集资料 3、分析资料 4、得到结论
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体的社会化 2、群体心理学 3、家庭的本质
(二)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Learning Theories and Behaviorism)
1、学习发生的三种普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2、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的主要表现: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特点:(1)它假设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体过去习得的历史中;(2)它认为,行为原因常常在于外界环境中而不在于个体对即时环境的主观体验。
(三)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ies)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归因理论 2、认知相符理论
(四)场理论(The Field Theory)
场理论由勒温提出,最主要的概念是生活空间、张力系统。
场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1、它认为人类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B=f(E×P)。
2、场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性质都与它同许多其他事件共处于的那个系统的联系有关”。换句话说,任何行动都受到它发生在其中的那个场的影响。
3、场理论强调现时现场。
(五)角色理论(The Role Theory)
两点注意:第一,它不像有些理论,如认知理论,发展得那么快;第二,角色理论不考虑任何人特有的,存在于个人的内部的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
角色:与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拥有特殊位置的那个人相称的行为或功能。
角色期望:普通的他人对拥有特定角色的某人或某群体应该表现出来的恰当行为的期望。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的方法论
一般的方法论指的是科学研究工作者所采用的一般的哲学观点和认识方法,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共同采用的方法论。
(二)局部的方法论
局部的方法论也就是专门的方法论,是指某一知识领域中所采用的方法论。
(三)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是收集事物和现象,并对此加以分析、整理的具体方式。是最普通意义上的方法。
1、档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
三个主要优点:第一,为了研究目的而进行的测量、分析行动不会改变被测量现象的本身;第二,使我们有可能对前一阶段内事物发展的趋向进行考察;第三,使我们有可能寻找因果关系方向的证据。
注意的问题:获得能让我们进行分析的材料有时比较困难;档案研究并非纯客观的,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对档案材料内容的分析是一项既费时又费钱的工作;对档案材料的选择上还有一个取样的代表性问题。
2、调查(The Survey)
问卷法;谈话法(访谈法)。
3、现场研究(Field Study)
现场研究是一种观察法。
4、自然实验(The Natural Experiment)
5、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6、现场实验(The Field Experiment)
7、模拟研究(Simulation Research)
8、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一)过分干预他人权利的问题 (二)隐瞒问题
(三)有害后果问题 (四)被试知道了他们本来不愿知道的事
考核知识点:
一、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
一、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理解、识记: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二、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理解、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社会认知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我们选择、理解、储存、回忆有关其他人(包括自己)社会行为信息的方式。
(二)社会认知研究的原则
1、考虑心理过程的社会情境性
2、思维是一种社会适应的功能
(三)社会思考者的特点
1、人是认知省事者
2、自动的与有意的思维
3、动机和情感的参与
4、自我概念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信息的呈现和追求
(一)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
1、少量信息时的社会认知
2、亲身经历的信息
3、间接信息:(1)大众媒体 (2)负面消息的偏差效应 (3)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不同注意 (4)有意地歪曲信息
(二)信息的性质
1、顺序效应
2、框架效应
(三)对社会信息的追求
1、确认偏差
2、动机性的确认偏差
三、社会图式
(一)图式与社会图式的概念
1、图式
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它表征着有关特定的概念或刺激类型的有组织的知识。
2、社会图式
社会图式是对社会实体的知识结构,它表征着有关自己、他人、群体以及所属社会情景的特定概念或刺激类型的有组织的知识。
(二)图式的功能
1、图式影响了注意
2、图式影响了记忆
3、图式影响了思维
(三)图式的激活
1、新近性
2、激活的频率
3、观察的目的
4、情感和动机
四、启发式
(一)代表性启发式
(二)可利用性启发式
(三)模拟启发式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者的特征
二、社会认知中的信息
三、启发式的类型
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识记、理解:(1)归因的概念 (2)诸种归因理论
二、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信息的呈现和追求
1、识记:(1)框架效应 (2)框架效应
2、理解、简单应用:(1)信息如何影响着社会认知过程 (2)确认偏差对我们的影响
三、社会图式
1、识记:(1)图式 (2)社会图示
2、理解、简单应用:(1)图式的功能 (2)影响图式激活的因素
四、启发式
1、识记:三种启发式
2、理解、简单应用:启发式的作用及对我们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归因和印象形成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对归因理论的研究是从海德开始的,海德被誉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1)归因原则:海德认为一般使用“不变原则”
(2)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2、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
(1)非共同效果 (2)社会希望性
3、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又称三维学说、立方论。
三个基本因素:(1)实体特异性 (2)一致性反应 (3)一贯性
4、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5、归因理论的比较
二、归因偏差——认知的歪曲
(一)行为中心偏差——“行为”吞没“场”,即以行为作为归因的主要出发点的偏差。
(二)自我中心偏差
(三)显著性偏差
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及模式
1、印象形成:我们把有关其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的模式:(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二)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1、优先效应 2、新近效应
(三)中心特征对他人知觉中的作用
(四)晕轮效应
(五)印象形成的外表因素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一)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的期望来行动。
考核知识点: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认知的歪曲
三、印象形成
四、自我实现预言
考核要求: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识记、理解:(1)归因的概念 (2)诸种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认知的歪曲
理解、识记、简单应用:归因偏差——认知的歪曲
三、印象形成
1、识记:(1)印象形成的概念及模式 (2)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3)晕轮效应
2、理解、简单应用:(1)中心特征对他人知觉中的作用 (2)印象形成的外表因素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1、识记:自我实现预言

第五章 自我知觉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并应用自我认知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自我知觉概述
自我知觉是有关我们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内容和结构的认识。
(一)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
1、自我与自我概念
自我是我们拥有的有关自己的一组观念。
自我概念是指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
2、自我的成分
自我的成分包括: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
3、自尊
(1)什么是自尊
自尊是对自己的态度,即对自己的评价。这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态度。
(2)自尊的来源
(3)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
(二)自我知识的来源
1、社会化 2、他人的反馈 3、自我知觉 4、标签激起
5、情景的区别性 6、社会比较 7、社会认同 8、文化
二、自我归因及其偏差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三)自我认知中的归因偏差
1、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 2、功和过的归因偏差
三、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助
(一)自我障碍
(二)习得的无助
1、习得的无助现象及定义
2、习得的无助与心理健康 (1)习得的无助的归因维度 (2)习得的无助的归因治疗
四、社会比较过程及情绪归因
(一)社会比较过程
1、社会比较的内容:(1)观点方面 (2)能力方面 (3)情绪方面
2、社会比较的目的
(1)准确评价自己 (2)自我提高 (3)自我改进 (3)共为一体的感受
(二)情绪归因
1、情绪归因的经典研究
2、情绪归因的应用:(1)痛苦归因 (2)错误归因治疗法
考核知识点:
一、自我认知概述
二、自我归因及其偏差
三、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助
四、社会比较过程及情绪归因
考核要求:
一、 自我认知概述
1、识记:(1)自我认知 (2)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 (3)自我知识的来源
2、理解:自尊
二、自我归因及其偏差
1、识记:(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2)自我认知中的归因偏差
2、理解: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3、简单应用:自我认知中的归因偏差
三、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助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1)自我障碍 (2)习得的无助
四、社会比较过程及情绪归因
1、识记:社会比较过程
2、理解、简单应用:情绪归因

第六章 态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态度的涵义、形成和发展。
课程内容: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认知成分。也称认识成分、信念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基本上是知识或信息的因素。
2、情感成分。表明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对它的喜或恶。情感具有方向性。
3、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预先具有的心理状态或一种定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个体对态度目标将要采取行动的心理上的准备。
4、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这三个成分是互相依赖、协调一致的。
第二,赞成或反对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
第三,态度只在某种条件下与实际行为相联系。一方面,从态度到实际行为的转换常常通过行为倾向来实现;另一方面,有了某种行为倾向不等于就有了某种行为。
(二)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 2、具体性 3、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四)态度的功能
1、调节功能 2、自我防卫功能 3、表达功能 4、知识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形成的条件
(二)态度的形成及发展
1、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的两个重要的机制:内化和认同。
2、人际影响
同伴、家庭、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
3、个性影响
4、学习
(1)早期基本学习 (2)接触和重复
(3)经典条件反射 (4)工具性条件反射
5、认知的影响
(1)平衡理论:由海德提出。
(2)和谐理论:由奥斯古特和坦南鲍姆于1955年提出。
(三)凯尔曼的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
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包括三个社会影响过程:
1、顺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
2、认同
3、内化
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要求:
一、 态度概述
1、识记:(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特性 (3)态度的功能
2、理解:态度与价值观、世界观的关系
二、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1)态度的形成及发展 (2)凯尔曼的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
2、 理解:(1)态度形成的条件 (2)社会化的重要机制 (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第七章 态度的改变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态度测量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课程内容:
一、态度的测量:分为自我报告法、外在行为测量法两类技术。
(一)纸笔法。也叫量表法,使用最广的是利盖特式量表。
(二)假路线技术
(三)生理记录
(四)行为观察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沟通者
1、可信性 (1)专长或权威 (2)动机或意图
2、睡眠者效应
3、类似性
(二)沟通内容
1、利用情感 (1)好感(积极情感) (2)恶感(消极情感)
2、组织沟通
(1)理解材料 (2)论证 (3)呈现观点的顺序 (4)引出结论
(三)沟通对象
1、听众原有态度
(1)同化和对比效应 (2)沟通对温和观点和极端观点的影响
2、与听众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
3、让听众承诺:(1)公开陈述 (2)采取行动 (3)参照群体
4、个性因素
(1)个性的可说服性 (2)智力 (3)自尊 (4)个性与社会情景的互相作用
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的测量
二、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考核要求:
一、 态度的测量
识记、理解:态度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二、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识记、理解: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简单应用: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八章 认知失调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认知失调理论
(一)认知之间的关系
1、认知无关 2、认知协调 3、认知失调
(二)失调程度
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为了估计上述因素造成的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三)减少失调
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 2、增加认知 3、改变重要性
二、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一)诱导服从研究
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消极后果
(二)努力正当理由研究
(三)不足阻碍研究
(四)自由选择研究
三、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一)对印象管理理论的批评 (二)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四、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一)心理治疗 (二)儿童教育 (三)消费行为 (四)决策
考核知识点:
一、认知失调理论
二、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三、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四、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考核要求:
一、认知失调理论
1、识记:(1)减少失调的方法 (2)影响失调程度的因素
2、理解:认知之间的关系
3、简单应用:减少失调的方法
二、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三、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理解: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四、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识记、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第九章 人际吸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人际吸引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吸引的定义及其理论
人际吸引指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一)吸引的认知理论:1、海德的观点 2、纽科姆的观点
(二)强化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类似性
1、类似性导致吸引的现象
2、研究类似性和吸引的基本范式
3、影响类似性和吸引关系的因素
(1)类似的数量和比例 (2)问题的重要性 (3)与谁类似 (4)真实的类似和想象的类似
(二)互补性
(三)物理距离的接近
(四)交往的频率
(五)外貌的吸引力
1、外貌的吸引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外貌吸引力的影响
三、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一)自我暴露
1、回报与自我暴露 2、喜欢和自我暴露 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 5、自我暴露的速度
(二)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
考核知识点:
一、吸引的定义及其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考核要求:
一、吸引的定义及其理论
1、识记:人际吸引
2、理解:(1)吸引的认知理论 (2)强化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1、识记、理解:自我暴露
2、理解: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

第十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利他和助人行为定义及其理论
(一)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定义
(二)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
1、学习和模仿理论 2、情绪理论 3、生物学理论 4、社会规范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一)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二)正确地解释情景 (三)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四)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五)执行助人行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效应 (二)情景的模糊性
(三)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的作用 (四)求助者的特点
四、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一)助人者的心境 (二)同情和内疚 (三)责任和承诺 (四)个性
五、利他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应用
(一)帮助他人 (二)求助他人
(三)建立助人的心理氛围和教育
考核知识点:
一.利他和助人行为定义及其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四.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五、利他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应用
考核要求:
一、利他和助人行为定义及其理论
1、识记: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定义
2、理解、识记: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
二、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识记、理解: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四、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五、利他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应用
理解、简单应用:利他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应用

第十一章 侵犯和暴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侵犯和暴力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
(一)侵犯是种行为 (二)侵犯行为和意向
(三)侵犯行为涉及具有避免动机的受害者
二、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生物理论 (三)个性理论
(四)挫折——侵犯性理论 (五)诱因理论 (六)社会学习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一)情绪的激起 (二)被害者的痛苦诱因
(三)酗酒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四)对侵犯行为研究的局限
考核知识点: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考核要求: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识记、理解: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 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识记、理解: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识记、理解: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及研究局限

第十二章 遵从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遵从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遵从的概念
(一)遵从行为的现象 (二)遵从的概念及遵从行为的分类
二、遵从的理论及其范式
(一)遵从的理论 (二)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
三、影响遵从的因素
(一)个体的特点 (二)群体的特点 (三)任务的特点
四、行为传染
五、服从、偏离和独立
(一)服从 (二)偏离和独立
考核知识点:
一、遵从的概念
二、遵从的理论及其范例
三、影响遵从的因素
四、行为传染
五、服从、偏离和独立
考核要求:
一.遵从的概念
1、识记、理解:遵从的概念及遵从行为的分类
2、理解:遵从行为的现象
二、 遵从的理论及其范例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1)遵从的理论 (2)遵从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影响遵从的因素
识记、理解:影响遵从的因素
四、行为传染
理解、简单应用:行为传染
五、服从、偏离和独立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服从、偏离和独立

第十三章 冲突与合作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冲突与合作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冲突的定义及形式
(一)冲突的定义
(二)冲突的形式
1、个人内部的冲突 2、人际冲突
二、冲突和威胁
(一)研究威胁的范例
(二)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
(三)沟通与冲突
三、减少人际冲突
(一)对人际冲突的辩证观点
(二)减少人际冲突
四、合作的形成
(一)合作的定义及其原因
(二)有关合作的理论
(三)冲突与合作中的个性与性别因素
考核知识点:
一、冲突的定义及形式
二、冲突和威胁
三、减少人际冲突
四、合作的形成
考核要求:
一.冲突的定义及形式
识记、理解:冲突的定义及形式
二、 冲突和威胁
1、识记、理解: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
2、理解、简单应用:(1)研究威胁的范例 (2)沟通与冲突
三、减少人际冲突
1、识记、理解:减少人际冲突
2、理解:对人际冲突的辩证观点
四、 合作的形成
1、识记、理解:合作的定义及其原因
2、理解、识记、简单应用:
(1)有关合作的理论 (2)冲突与合作中的个性与性别因素

第十四章 群体的一般问题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群体一般问题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二)为什么个体要加入群体
(三)群体的形成
(四)群体的分类
二、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规模 (二)群体内聚力 (三)群体的目标
(四)群体的规范 (五)群体角色 (六)地位
三、群体的沟通
(一)群体沟通的特点
(二)沟通的分类
(三)群体的沟通网络
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概述
二、群体的结构
三、群体的沟通
考核要求:
一. 群体概述
识记、理解:群体概述
二、 群体的结构
识记、理解、综合应用:群体的结构
三、群体的沟通
识记、理解:群体的沟通

第十五章 群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群体行为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
(一)早期的实验研究
(二)有关社会助长的理论
二、群体的绩效
(一)群体绩效的定义
(二)群体的任务
(三)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三、群体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二)群体的决策过程
(三)群体决策的特点
四、群体的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二)领导的产生
(三)领导效力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
二、群体的绩效
三、群体决策
四、群体的领导
考核要求: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
1、识记、理解:有关社会助长的理论
2、理解:早期的实验研究
二、 群体的绩效
识记、理解、综合应用:群体的绩效
三、群体决策
1、识记、理解、综合应用:(1)群体的决策过程 (2)群体决策的特点
2、理解:决策的概念
四、群体的领导
识记、理解:群体的领导

第十六章 环境心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理解、学习及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
一.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一)环境心理学的领域
(二)环境关注的趋向
(三)环境意识的层次
二、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一)领域性 (二)个人空间
三、孤独与拥挤
(一)孤独 (二)拥挤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
考核知识点:
一、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二、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三、孤独与拥挤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考核要求:
一.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识记、理解:环境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二、 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三、孤独与拥挤
理解、简单应用:孤独与拥挤
四、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有目的、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全面地、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者明确命题范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对于考核目标,大纲按照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不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准确地认识和表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记忆范围是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中规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发现和结论等。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简单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个具体的原理、原则,是比“理解”高一级的学习水平。
综合应用: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包括对考试大纲的全面掌握,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能够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有条件者应阅读和参考有关社会心理学书籍。
2、力求融会贯通
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力求融会贯通。对各章节的学习做到既能掌握具体内容,又能在总体上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站在理论高度上选择具体的处理方式。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很强的课程。虽然课程学习本身不是实践,而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应考者必须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指向实践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操作的理论。因此,学习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应用,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效果更好。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自学的正确导向。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于本书各个章节,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本课程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
3、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4、试题应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为2:3:3:2。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为宜。
5、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卷。要求自学者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考试时需要卷面清楚、文字表达流畅。

附录:

题型举例:(题型举例仅供参考,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分X 10题=10分
1、( )指的是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A、从众 B 、服从 C、众从 D、顺从
二、多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答案,将其全部选出并将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2分X 5题=10分
1、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有( )。
A、个体的社会化 B、社会认知 C、人际交往 D、社会态度 E、态度的改变
三、名词解释 5分X 4题=20分
1、归因
四、简答题 8分X 4题=32分
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4分X 2题=28分
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说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